南国早报:儿童乳饮料会致白血病?不可信!

03.12.2016  02:34

不实传言让市场上销售的众多儿童乳饮料“很受伤”。

 

  网传儿童乳饮料中含有肉毒杆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专家解读,肉毒杆菌不会导致白血病,且饮料不是肉毒毒素中毒高危食品

 

  南国早报记者  张若凡  文/图

 

  近期,一条关于“儿童乳饮料中含有肉毒杆菌,喝了会导致白血病”的信息又一次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该信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朋友圈里掀起一小波热潮,每次都让家长们神经绷紧。乳饮料中真的含有肉毒杆菌?喝了会患上白血病?对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解读

 

  传言

 

  “良心提醒”令市民心惊

 

  这条自称来自妇幼保健院的“紧急消息”称:某些品牌的儿童乳饮料中含有肉毒杆菌,喝了会导致白血病,该院已经接诊了多名这样的患儿,妇幼保健院医生“良心提醒”,家长不要再给孩子喝儿童乳饮料了。

  市民覃女士表示,她已经在多个微信群里看到这条消息了,每次看到都心里一惊。尤其是一些家长群,家长们积极转发,称别拿孩子的健康开玩笑。

  覃女士看到这条消息时,第一感觉是有些糊涂:肉毒杆菌不是明星们往脸上注射的美容产品吗?怎么跑到儿童饮料里去了?最近,这条令人忧心的消息再次传开,因一直没见有权威辟谣,也不知道消息是真是假。覃女士只能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加入了转发的队伍。

  记者从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儿童乳饮料里的肉毒杆菌会致命,这一消息不可信。实际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经专门针对这一传言,组织了专家进行解读。

 

  求证

 

  未发现白血病与肉毒杆菌有关

 

  据介绍,该消息中提到的肉毒杆菌就是明星们往脸上注射的美容产品,能起到去皱的效果。这是一种生长在常温、非酸性和厌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芽胞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及动物粪便中。

 

  肉毒杆菌的菌体并没有毒性,但在特定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18℃~30℃)条件下,肉毒杆菌芽胞可能萌发、生长并形成肉毒毒素,这种毒素才是致病的元凶,而且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力最强的一类神经毒素。不过,当食品的pH值低于4.5或大于9.0,或当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杆菌的芽胞不能繁殖,也不能产生毒素。而且,经100℃煮沸10分钟,肉毒毒素就可被破坏,从而失去致病性。

 

  肉毒杆菌虽然会产生毒素,可是说它会导致白血病,就有些冤枉它了,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据介绍,白血病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血液系统疾病,至今未发现与肉毒杆菌相关。引起人类白血病的确切原因至今不太明确,有许多因素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包括病毒感染、遗传、放射、化学毒物或药物等。至今为止,科研界没有发现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肉毒杆菌之间存在关联。

 

 

  科普

 

  饮料非肉毒毒素中毒高危食品

 

  尽管跟白血病撇清了关系,但是肉毒毒素确实可能存在于食物中,引起中毒。据介绍,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通常是因食品原料已被肉毒杆菌污染,含有肉毒毒素,且在加工过程中未充分加热。

 

  由于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制作工艺等差异,各国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类别并不相同:欧洲多见于腊肠、火腿和腌制的肉类,日本以鱼制品为多,美国以家庭自制罐头、肉和乳制品为多,我国则多为家庭自制肉类食品、发酵豆类或谷类制品。

 

  迄今为止,国内外均未见因饮料污染肉毒杆菌而导致中毒的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JEMRA)一直未将“饮料-肉毒”列入“食品-病原”优先评估组合的名单。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CFH)及世界各国也未对饮料中肉毒杆菌的限量要求作出规定。

 

  同样,我国于2013年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中,对饮料产品规定了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要求,鉴于肉毒杆菌的生长特性,未对肉毒杆菌提出限量规定。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能被肉毒杆菌污染。网传消息中涉及的含乳饮料产品,就不具备出现肉毒杆菌污染和肉毒毒素形成的条件。肉毒杆菌芽胞萌发生长的临界pH值为4.5,即pH4.5以下时,肉毒杆菌的芽胞不能萌发生长。而含乳饮料多为酸性食品(pH<4.5),因此一般没有肉毒杆菌和肉毒毒素污染的风险。加之含乳饮料在生产过程中都要经过杀菌的处理,所以,市场上销售的合格的乳饮料产品,理论上是不会含有肉毒杆菌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