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见证旧时婚姻悲欢事 妻子新婚夜才首见夫君面

04.01.2016  11:01

今年已经84岁的黄连芝。

古朴的滕氏古宅。

古宅中挂着清代咸丰年间的“名光璧水”牌匾。

  探访古宅 

  她18岁被花轿抬进夫家  新婚夜才首见夫君面 

  这座古宅,见证着旧时婚姻的悲欢故事 

  核心提示 

  那蒙古民居群地处丘陵,群山绿树环抱,环境优美;古宅依山而建,布局井然,蔚为壮观。在古民居群中最具特色、最值得观赏的是滕氏古宅,拥有3栋大院落,共有房间30多间,均为青砖木结构,保存完整。 

  滕氏古宅中原有两抬竹制轿子,其中一抬用于接新娘的红轿一直保存到2013年。今年84岁的黄连芝,是古宅现在的女主人,她是最后一位被花轿抬进滕家的媳妇。在采访中,黄连芝讲述了自己当年嫁入滕家的故事,从中记者不仅了解到当时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的风土人情,还再次体会了旧时夫妻直到新婚之夜才能初次见面的习俗。 

  媒妁言 

  嫁到那蒙坡的姑妈前来说媒 

  解放前,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连同现在的那楼镇一并隶属广西灵山县。1951年,当时的那楼区被划归到邕宁县,而那蒙坡作为镇龙乡的一部分,仍归灵山县管辖。直到2005年,镇龙乡先是被划归邕宁区,然后合并到那楼镇,成立镇龙社区。 

  黄连芝1931年出生于广西横县一个叫上洲的村子,与灵山、邕宁交界,父母共生育了8个子女,她在女儿中排行老三。黄连芝有个姑妈,嫁到了15公里外的那蒙坡。在黄连芝15岁那年,姑妈上门来说媒。按照当时的风俗,儿女婚姻大事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全凭父母做主,黄连芝连打听的份儿都没有。她只知道经过姑妈的一番游说,父亲便应下了这门亲事,并且委托姑妈交换了八字,这就算是订亲了。 

  记者在那蒙坡采访黄连芝时,曾经好奇地询问她,结婚前是否见过未婚夫的面?黄连芝说,从下聘礼订婚到迎娶,间隔了3年,别说自己,连她的父母都没有见过“准女婿”。黄连芝的话,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有些不可思议,即使自己不好意思去见未婚夫,也可以委托自己其中一位兄弟姐妹,私下去一趟那蒙坡,偷偷了解一下未婚夫长啥样?做什么的?人品家境怎样?可是黄连芝表示,那时候人的思想都很单纯,绝对不会想那么多,男女双方各方面条件,都全凭媒人一张嘴。 

  下聘礼 

  只有2块猪肉以及大米等物 

  下聘礼的日子,未来的公公、婆婆也不用出面,那蒙坡的滕家来了几位比较有威望的长辈,在姑妈的陪同下,送来2块重10多斤的猪肉、100斤大米以及两大坛农家自酿的米酒。 

  就这样转眼3年过去了,到了1949年,黄连芝年满18周岁,那蒙坡派来花轿,一路吹吹打打,把她抬到15公里外的公婆家。 

  据黄连芝回忆,她嫁过去那年,公婆家还有2抬轿子,分别是黑色的“男轿”和红色的“女轿”。公婆家在当地曾经声名显赫,是名门望族,男轿系主人出行的交通工具,而女轿则专门用来办喜事接亲,平时不用。黑色的男轿,解放初期就被毁了,而红色的女轿,一直保存到2013年。解放以后,政府提倡新事新办,主张婚姻自主自由,打破了花轿迎娶的旧式婚姻,黄连芝就成为那蒙坡滕氏家族最后一位被花轿抬回来的媳妇。 

  那么,黄连芝结婚,父母给她准备了怎样的嫁妆?据她回忆,洋纱一包,蚊帐一床,4套嫁衣,3位“伴娘”陪嫁。而在当时,因为货币贬值,作为“硬通货”的洋纱,能够直接用于“购买”其他商品。 

  摆喜酒 

  鸡鸭鱼肉不够,青菜萝卜来凑 

  花轿抬进滕家大院,院子里早已摆上喜宴,村里每家每户都派了“代表”前来庆贺。结婚当天,滕家大院摆了大约有10桌酒席,公婆家杀了几只鸡,还有几斤猪肉和几条鱼,看起来很丰盛。“其实大部分都是青菜和萝卜,只是在每道菜上面摆一层肉装饰一下,不过当时大部分农民家里招待客人,都是这样做的。” 

  至于客人们送的贺礼,基本都是自家的土特产,黄连芝后来问过丈夫滕恩读,了解到大部分村民都是送几斤白米或者10几个鸡蛋,也有送一小坛自家酿的米酒。同村比较近的直系亲属,送的礼稍微“昂贵”一些,如本家叔叔送来一只鸡,当天也被宰杀用于招待客人了。 

  黄连芝说,公婆家民国初期虽然是大户,但邻近解放时早已没落,家里穷得很,新房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套半新的铺盖,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待客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勺,也全是同村人一家一户凑起来的。宴席一散,客人们主动将自家的桌椅碗筷带走,整个大院顿时空落落的。 

  想逃婚 

  新婚当日嫌夫家穷悔得直哭 

  直到新婚之夜,滕恩读掀下黄连芝的盖头,这对夫妻才第一次见面。黄连芝告诉记者,她对丈夫的第一印象也很不好,无论身材、相貌还是年纪,与自己想像中的“丈夫”差距很大。过门不久,她就私下和陪嫁来的同村姐妹商量,请她们带自己逃出这个家庭,认为这家人太穷了,今后“没有好日子过”。可是,姐妹们都劝她,这里距离娘家很远,她们根本就不懂路,人生地不熟的,能逃到哪里去?还是算了吧。 

  滕恩读在一座私人小窑场打工,就是烧制陶器。窑场距离那蒙坡有几十里地,他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来。新婚第二天,丈夫就离家做工了,把黄连芝独自留在滕家大院,过上平凡而劳碌的农妇生活。婚后,黄连芝共生养了2男2女4个孩子,丈夫已去世多年。如今,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分户另过。 

  目前,那蒙坡居民有宁、滕、何三个姓氏共300多人,该坡古民居群仍保存完整的有15栋共70多间,多数古宅仍有村民居住。 

  2011年9月,腾氏古宅被列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邕宁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炳政表示,那蒙坡清代古建筑群是2006年发现的,共有近70座古民居,位于较中心的滕氏古宅是其中最大也最古老的一处,拥有各类房屋30余间。 

  另外,与那蒙坡古建筑群仅一山之隔的,就是著名的雷婆岭摩崖石刻,已被列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雷婆岭摩崖石刻是壮族民间艺术的一大瑰宝,其装饰艺术在国内石刻艺术中独一无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南宁市民如果有兴趣前来那蒙坡探访古宅,不妨顺便去探访。 

  小贴士 

  那蒙坡滕氏古宅怎么走 

  乘车:从南宁市江南客运站购票,搭乘开往灵山县太平镇的班车,到那蒙坡下车,全程约60公里。每日从灵山县太平客运站返回南宁市的末班车为18时。 

  自驾:从蒲庙镇开车行驶20公里到那楼镇,再经镇龙社区(原镇龙乡)到那蒙坡,两段路程分别为12公里,全程硬化道路,无收费站。

  (当代生活报记者 王建伟 实习生 张诗涵 文/图)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