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四种爱”填补“三留守”人员情感空白

12.03.2018  16:31

“嘀嘀嘀”随着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响过,来宾市来华管理区桥巩镇吉林村上马王屯莫益奖一划手机屏,远方儿子的声音随时响起。

“阿爸,有朋友发信息说前几天附近村有两个小孩差点被别坏人抱上车拐走,好险呀!你们要看好小孩,防火、防水、防煤气中毒……”3月1日,远在广东省东莞市打工的小莫利用手机里家庭QQ群语音交待父亲。

相思苦,苦相思。2月22日农历初七,小莫夫妻与村里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到广东务工的遥远之路,两个年幼的儿女丢给家中的父母照管,为解决牵挂之情,夫妻俩每天下班之余通过QQ视频与父母、孩子通话,叮咐有关安全管教事项。

“懂得了,不用操心,安心工作。”莫益奖告诉儿子:“平时,我们也进到屯里、村里QQ群浏览,掌握有关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工作基本常识”。

“现在,我们建立了家庭-屯-村‘三留守’人员QQ群,大家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如何做好屯里的儿童、妇女、老人人员教育关爱工作。”吉林村儿童福利督查员谭海卫告诉笔者:“我们平时还隔三差五到村屯人群密集地的商店,宣传做好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教育、安全防范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几年都没有引发社会安全问题。”

2018年浓浓的年味还没有消散,来宾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早已纷纷离家外出务工,农村剩下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等“三留守”人员,来宾市从政府、政策、志愿者、网络四个方面关爱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白,让他们快乐健康生活。

政府关爱有人帮扶。来宾市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组织协调教育、公安、妇联、团委等七个部门建立关爱“三留守”人员联动机制,制定方案,推进工作。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实现全覆盖,县(市、区)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6个,乡镇未成年人保护站66个,村级740个,并落实了740名村级儿童福利督导员,全面做好“三留守”工作。目前,全市共排查出16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15224人,60周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12118人,农村20岁以上60岁以下(不含60岁)留守妇女2317人,并一一进行建档立卡。对排查出的对象,以村(居)委干部、党员、学校教师为主进行“一对一”帮扶联系,逐一落实帮扶措施。政府不定期加强督查,确保工作机制落实到位,政策帮扶到位。

政策关爱有生活生产保障。来宾市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关心、关爱、救助等保护保障“三留守”人员机制。全市把本辖区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未满18周岁的381名未成年人全部纳入孤儿保障范围,全面实现了新的孤儿保障政策(机构1000元/人月,社会散居600元/人月);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直接扶持200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就业;通过实施“春蕾计划”、贫困母亲“两癌”救助、赠送奶粉、募捐等方式常年资助800名农村留守贫困妇女。落实好老年人优待政策。全市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本市行政辖区内的城市公共汽车;全面实施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政策;政府出资把全市五保村、旧校舍、旧粮库等270处村级闲置的公共资源建设成农村幸福院;在乡镇、村(社区)成立老年人协会93个,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个精神文化交流和互帮互助的平台,让留守老年人在“进院不离家”、“离家不离村”的情况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享受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志愿者关爱有温度。众人拾柴火焰高。来宾市发挥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作用,全面搭建平台,构建关爱服务保障体系,吸引社会团体、人士参与到志愿关爱工作中来。来宾市团委推行幸福家庭1+1模式:即通过招募“爱心妈妈(爸爸、哥哥、姐姐)”志愿者,建立起“城里家庭+农村家庭”长期结对帮扶的形式,目前,全市共招募100多个家庭与100多个儿童建立家庭,帮助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孤儿健康成长。市妇联还组织开展了微心望、暖冬行动、七彩小屋、留守儿童“亲情视频对话室”、“五老”行动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模式。全国道德模范、忻城县北更乡塘太村蓝绍会建立起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十余年如一日常年照顾40多位留守儿童。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有效填补了“三留守”人员因缺乏亲情而空虚的心,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越来越多的志愿通过无私服务,体验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爱心的快乐。

网络关爱有亲情。在基层乡镇民政人员的引导下,全市农村建立纵向到边,横向到边的家庭-屯-村‘三留守’人员QQ网络信息群。一方面乡、村干部及时掌握信息动态,传达关爱政策,传递爱心活动,传授教育、心理辅导、安全常识,丰富他们的情感、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三留守”人员天天与亲人“见面”、对话,与亲人虽然远隔天涯,但是却感觉“天涯若比邻”般近在咫尺。(莫益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