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多措并举 鼓足干劲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桂平市目前有贫困村15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6.7%;贫困户3.1379万户、贫困人口13.33万,占农业人口的8.6%,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分别排在自治区的第1位和第3位。面对如此艰巨的脱贫摘帽任务,桂平市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按照“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的要求,重点在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以及第一书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今年着力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整合各类资金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桂平市迎难而上、积极作为,统筹和利用各种资源,整合上级、本级和社会等三方面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落实了2016年扶贫资金8亿元,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备足“弹药”。
领导重视
确保“弹药库”来源
桂平市委、市政府针对扶贫资金筹措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在深入研究解读国家、自治区层面关于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扶贫、资金整合等有利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年扶贫资金使用规模、主要用途和一揽子资金筹措及整合使用办法,明确了计划筹集扶贫资金约8亿元以上。
同时,研究制定《脱贫攻坚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实施方案》,明确了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整合各部门专项资金投入、通过金融部门融资、地方新增债券转贷收入和上级2016年下达的其他扶贫专项资金等6个资金来源,为扶贫开发、脱贫攻坚解决了“钱从哪里来”这个突出问题。
多方筹资
确保“弹药库”充盈
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资金投入。坚持以脱贫攻坚规划为主导申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扶贫开发。截至9月30日,分别收到中央、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0.69亿元、1.71亿元。
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市财政年初预算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5亿元,同比增加1.49亿元,其中从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部分)安排用于扶贫开发资金7000万元,专用于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发展等。
整合各级涉农资金投入。“捆绑打包”各类涉农资金,向贫困村集中投放,形成资源聚集合力。截至9月30日,共整合各级扶贫资金3.14亿元。
加大金融帮扶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职能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其中,桂平市土地开发投资公司融资4600万元用于扶贫易地搬迁项目,桂平市交通投资公司融资3亿元用于贫困村道路硬化项目。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通过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发动贫困户贷款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股利分红,目前共向1.048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5.129亿元,其中用于自主经营的818户、用于委托扶贫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经营的9670户。发动筹集社会资本3500万元,用于贫困村村屯道路硬化700公里;落实57家企业、商会与2016年计划脱贫的57个贫困村结对,其中24家企业、商会已签订结对承诺书,累计捐款捐物折算合计260多万元。
规范管理
确保“弹药库”安全
严格资金使用和监管,堵塞管理漏洞。明确扶贫资金使用和扶贫项目建设均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一支笔”审批,确保资金安全;同时出台了系列管理办法,强化支出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及时到位、使用安全。
简化流程,加快资金拨付。根据管理要求对扶贫资金拨付流程进行简化,由原来的6个程序简化为4个程序,加快了资金拨付速度。
加强监督,确保资金安全。除了补助类资金外,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竣工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市扶贫办会同市财政局、乡镇政府等部门对扶贫项目全面验收,经验收合格,报账手续齐全才能给予报账。
2 村道大建设 聚力“修路战”
重点抓好目前尚未通硬化道路的3个行政村和未通硬化道路的860个自然屯的道路建设,促进“村村通”向“村屯通”“屯屯通”延伸;围绕扶贫产业开发,建设产业基地道路。以“八个统一”为原则,切实打好“脱贫先修路”攻坚战。具体做法如下:
资金大整合
项目分两块
资金来源是:由交通运输部门牵头,整合扶贫、一事一议上级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共3亿多元全部投到贫困村的村屯道路建设中。受益群众按每公里5万元进行配套,不足部分由财政筹集解决。
项目分两大块来做:26个乡镇、151个贫困村需要建设的村屯道路有1800公里,总投资6.5亿元,项目共有816个。为实行有效管理,采取分散和集中的方式进行,50万元以下不需要招投标的项目,由所在乡镇负责建设;50万元以上的项目,统一进行招投标,由市交通运输局实施。两者比例各占50%左右。
其中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的第一批236个项目248公里总投资7961万元、第二批382个项目448公里总投资1.4168亿元,两批分别于今年10月30日前、12月15日前竣工投入使用;其他部分实施的修路项目也顺利开展。
宣传大造势
群众当主人
今年初,桂平市交通运输部门派人分成10个组下到26个乡镇调查农村道路,同时将今年大建村屯道路的决心和做法进行大力宣传。前不久,交通运输局又派出东南西北4个组到各乡镇贫困村屯,对群众宣讲政策。强大的宣传攻势,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群众知晓率大大提高,办公室经常接到群众的咨询电话。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村民当主人,让以前的“要我修路”变成“我要修路”,极大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让村民当“主人翁”表现在:
一是出钱。一些群众认为修路是政府的事,与他们无关。为此,桂平市出台方案,对于每公里30万元的建设资金,政府出25万元,剩下的5万元由群众集资,群众集资够了,才能得到项目。按照这个标准,人多的村屯人均在50元左右,人少的村屯虽然人均高达几百元,但由于政策宣传透彻,仍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二是出力。这个“力”不是投工投劳,而是当监工,让群众真正当主人。如今群众都知道,水泥路面的宽度3.5米、厚度18厘米,路基宽4.5米,只要身上带把软尺,现场一量就知道路合不合格。一次,桂平市公路管理所所长杨书钊到厚禄村双井屯的项目现场,有群众拿着尺子比划着向他反映“厚度不够、路基不平整”。杨书钊实测后,发现确实如此,马上责令施工单位整改。今年公路管理所共接到了5起电话反映,均派人到现场进行了处理,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利益得到了维护。
三是出地。桂平市在宣传时一再强调,修路时如果路面加宽要用到地,新增地由村屯自行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项目自动取消。“要想富就修路”,群众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在以前十分棘手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修路一盘棋
流程均统一
桂平市村道建设通过统一政策、统一申报、统一立项、统一审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验收、统一拨款“八统一”,达到项目的建设目标。
比如,统一申报,把好入门关。规定凡申报贫困村屯级道路建设项目,均根据本地需要和群众意愿先申报,由交通运输部门实地核实,把符合条件的纳入项目库。通过初步筛查,既摸清了每一条道路的名称、里程、位置和工程量,又尽可能避免了项目建设时出现资金不足、宽度不够等问题。目前已有1840个屯级道路项目纳入项目库,共2500多公里。
统一立项,把好程序关。根据入库项目情况,搭建市级层面的贫困村屯级道路建设数据平台,对认定具备建设条件的入库项目,成熟一批就“打包”一批,统一报发展改革部门审核立项。
统一审批,把好组织关。实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一支笔”审批制度,随到随批,既能提升审批效率,又能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的情况发生,确保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一批236个项目于7月中旬下达,第二批382个项目于9月18日下达。
统一管理,把好监督关。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全程跟踪“挑刺”,用尺子量、眼睛看;贫困村第一书记和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经常到施工现场协调解决困难、现场监督;工程监理公司全面严格落实工程监理制度;同时,市基础设施建设专责工作组开展巡回监督检查,确保建设质量。
建融资平台
打造大交通
桂平市乡村道路建设欠账较多,到2014年,桂平仍有13个行政村未实现“村村通”;6000多公里的通屯道路,硬化比例不到20%;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的2300多公里道路中,没有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只有100多公里,其他都是四级路和等外路;硬化率低,经过几年努力,列入管养的农村路硬化率也只有70%左右。主要原因是当地财政资金有限,资金缺口大,再加上以前对通屯道路的扶持政策不多等,导致道路提等升级难度大。
要完成151个贫困村的村屯道路的建设任务,资金缺口达5亿元。为解决这个难题,今年7月,经桂平市政府批准,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了桂平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村屯道路建设的融资平台,注册资金为1亿元。今年8月,桂平市交通运输局已与农业发展银行达成意向,公司完成注资500万元后,即可获得农发行3亿元的贷款,用于贫困村屯级道路建设。
3 扶贫重产业 致力“摘帽战”
2016年,桂平市筛选出700多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型企业经营主体,通过有效产业对接,带动万户左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进驻桂平市“光伏+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分布式家庭光伏电站。
发展家庭光伏电站
形成光伏扶贫新业态
在蒙圩镇和白沙镇实施万亩“光伏+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以土地流转、贷款入股、组织务工等方式实现带动增收的目的。目前计划投资的3家企业已经签约入园,计划流转土地1.2万亩,现已流转3700亩,其中投资20亿元的广西玉柴农光电力有限公司项目已进场开工建设。
在分布式家庭光伏电站方面,桂平在蒙圩镇流澜村推广光伏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在自家屋顶购买安装光伏发电设备,预计每年可实现增收3500元。目前已有50户贫困户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实现了并网发电,下一步将在全市发展500户以上,其中流澜村就有100户贫困户。
股权化改革
贫困户分享企业增值收益
桂平市选择汇鑫百香果种养专业合作社等三家合作社,开展产业扶贫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具体做法是,本级财政下拨资金36万元,为汇鑫合作社安排水肥一体化项目,50%即18万元的股权,量化到当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贫困家庭,其中10%即1.8万元量化为村委股份,40%即7.2万元量化为所在村贫困户股份,让贫困户有固定资产收益。
推出“5个5”
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
2016年,桂平市为57个脱贫摘帽村共6360户贫困户定下的产业扶贫总目标是,3年实现“5个5”:分别新发展5万亩淮山、油茶、特色水果、中药材,高接换种5万亩荔枝改造。到2018年,全市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效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覆盖率60%以上,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扶持培育农民合作社151家以上,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
具体做法是实施“五个一”联动:一业一企、一乡一园、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和一人一技。今年已招商的有淮山加工、百香果加工、荔枝加工、休闲农业企业各1家,其中淮山加工和休闲农业企业分别已开展设备安装和进场施工,其他的正在落实用地。
比如一村一品,罗秀镇引进合浦一家公司实行订单收购,南菜北运,种植豇豆1200亩,在南木、金田都有基地,收购价3元/公斤,一年两造,每亩可采摘2500公斤,每亩收入7500元,除去2500元的成本,每亩每年纯收入达1万元。目前全市约有600户贫困户种植豇豆。
推动农产品触网
电商在57个贫困村布点45个
作为农业大市,最担心的是农产品的销售。去年以来,桂平积极推动电商进农村。目前已有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中国邮政广西桂平市分公司农邮通、深圳和众传媒桂平分公司等三大电商服务平台,分别在26个乡镇432个行政村建有电商村级服务站点641个,其中在151个贫困村和今年拟脱贫摘帽的57个贫困村分别建成电商服务点127个和45个。
此举经济效益显著。以百香果为例,去年大力推进种植,面积从2000多亩提高到今年的1万多亩。通过电商销售,今年一直保持着每公斤6元左右的价格,不仅价高且卖得快,而去年每公斤只卖4元左右。
从加工入手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桂平的产业扶贫,着眼点是通过扶贫推动传统优势农业转型升级,比如淮山、百香果,要解决的是加工问题,目前已招商引进了深圳香雅集团进行淮山加工和桂平市汇鑫百香果种养专业合作社进行百香果加工。桂平有“荔枝之乡”称号,种植面积约25万亩,有7000多户贫困户种有荔枝,当前已出台政策进行“高接换种”提质工程,两三年即可投产,每亩可增收2000多元,这可保证贫困户有长久的稳定收入。目前已进行高接换种的有1250多户贫困户。
寄养+信贷
贫困户享双重实惠
不少地方的帮扶模式是,贫困户要么是生猪寄养,要么是小额信贷入股分红。在桂平,如果贫困户信誉没有问题,则可享受这两种方式带来的双重实惠,每年可得8500元的纯收入,对于那些独居的孤寡老人和孤儿,不仅立即摘帽,还可实现收入翻两番。
今年4月,桂平市本级财政拿出资金,给予贫困户每户3000元的政策扶持,购买仔猪寄养在养殖企业、养殖大户那里,从报名的500多家企业中,选出274家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贫困户的挂靠企业,贫困户不用操心,等猪出栏后扣除成本,即可获得3500元。目前已首批验收200户,第二批拟在近期验收。以后全市1万多贫困户全部实现挂靠。
比如南木镇凤岭养殖场,接受了68户贫困户的挂靠,除14户在银行有不良记录不能享受小额信贷外,其他54户贫困户同时享受了小额信贷政策,即每户以5万元的小额贷款入股,每年获得5000元的分红。在8月19日的分红会上,贫困户第一次领到1000元的分红。几位孤寡老人说:“没想到只按了个手印,就得了1000元。”根据大家意愿,养殖场10月份再发4000元,剩下的3500元春节再发。目前全市共有9个试点,带动了400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可拿到8500元的收入。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桂平着重在第一书记群体上发力,培育了一支扶贫“尖刀连”,他们驻扎在村屯、攻坚在一线,充分发挥了脱贫攻坚生力军作用。
严把选派关口
确保选准人
按照“精准选派”要求,在“推、选、派”上下功夫,桂平推好、选准、派对第一书记。151个贫困村在摸底调查基础上,被划分为班子软弱涣散、经济发展滞后、矛盾纠纷突出等不同类别,根据第一书记个人特长、职业特点和工作经历等,对口派驻不同特点的第一书记。比如针对木圭镇龙安村、金垌村矿山和土地纠纷错综复杂的特点,从市国土资源局选派2名骨干挂任第一书记,目前矿山和土地纠纷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强化服务保障
确保“下得去”
制订《桂平市第一书记工作手册》,明确第一书记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精准脱贫。桂平通过举办岗前培训班、专题培训班和拓展培训班等,请农村优秀党组织书记传经送宝,请农业、扶贫等部门业务骨干现场答疑解惑,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拓展提升。今年以来,各后盾单位共投入资金、物资1700多万元,派出1.4491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
实施精准管理
确保“融得进”
桂平完善管理机制,实行每年按季度开展4次集中考核,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和所在乡镇党委三方捆绑担责,个人自评与组织考评双向评价,考评结果一票否决的“4321”管理模式,推动三方履职尽责;创新管理方式,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合作,实时检查到岗到位情况;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每季度考核中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第一书记进行通报表扬,并作为提拔重用的依据之一;对连续2个季度排名后10位的第一书记,责令派出单位召回。目前已有2个派出单位主动召回工作不力的第一书记,提前更换责任心强的人担任第一书记。
搭建平台载体
确保“干得好”
坚持抓党建促精准脱贫的思路,着力提升第一书记工作实效。今年以来,第一书记共引进项目301个、资金7198万元,协助修建村屯道路287.5公里,帮扶贫困户3983户。第一书记引导和鼓励单位党员干部根据自身能力和特长,主动认领扶贫岗位和任务。如第一书记黄壮萍组织市教育局21名党员到派驻村认领了78个“微心愿”。目前共有2780多名党员干部认领了扶贫岗位和任务,为贫困户办实事好事6980多件。(唐正芳 唐圣惠 梁泽义 施小红)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