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桑蚕产业发展现状报告
种桑养蚕是“短、平、快”项目,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效而快捷的途径。近年来,河池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五大工程”的工作目标,紧扣河池关于加快桑蚕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积极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良好机遇,依靠科技,强化服务,切实加大桑蚕业发展力度。河池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料茧基地,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七年排在全国地市(州)级首位。桑蚕生产已成为河池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
一、桑园面积逐年提高,蚕茧产量连年递增
从2001年起,河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桑蚕产业发展,每个“五年规划”都把蚕桑产业作为大石山地区开发扶贫攻坚工程的重要产业来加以扶持,充分利用大石山区土地资源,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宣传发动,政策补助,企业合作等方法方式,正确引导和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桑蚕产业。由于近几年来蚕茧价格保持在较高价位,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效益优势明显,全市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桑园面积逐年提高,蚕茧产量连年递增(如图表一)。桑园面积由2001年7211公顷到2014年已达50933公顷,十三年间增加了43722公顷。桑园面积的不断增加,桑树、蚕种的不断改良,蚕茧产量也大幅增长,由2001年9410吨到2014年73768吨,增加64358吨,2014年蚕茧产量有望突破10万吨大关。
二、桑蚕产业规模稳步壮大,蚕茧产值比重逐步加大
通过近十五年的努力,河池市蚕业基础扎实,部门机构管理完善,科学技术指导到位,市场价格逐年稳中有进,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全市蚕业的桑园面积、饲养量、产茧量等规模都稳中有升。至2013年末,全市桑蚕生产已遍及11个县(市、区)120个乡(镇)992个村24.72万养蚕户。桑园面积超万亩的有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南丹、都安、东兰、凤山、天峨等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到75万亩,占全市桑园面积的98.2%,全市种桑面积达10亩以上的蚕户有11321户,种桑50亩以上连片面积的桑园有669片,桑蚕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近年来,全市蚕茧产值屡创新高,蚕茧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逐步加大,2013年全市农村居民出售蚕茧收入人均763元。
三、病虫害、自然灾害防控及时,生产与防控措施得力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桑蚕业生产部门十分重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全市桑树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桑蚕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100%,新型簇具“方格簇”的使用100%,远远高于周边地市。2009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宜州建立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区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推动广西从蚕业大区向蚕业强区迈进。2012年9月,全国桑蚕性“三创”会(即“创新、创意、创造”)在宜州市召开,挖掘、提炼、总结出了河池市蚕业生产的52个创新点;2013年4月,全区蚕业工作推进会在宜州市召开,来自全区各蚕区的领导和专家学习考察庆远镇蚕桑标准园示范点。因此,河池市种桑养蚕的总体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养蚕技术在国内属领先水平,张种产茧量和亩桑产茧量在全区乃至全国都位居前位。据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调查显示:2013年河池市张种产茧量76斤/张,比全区平均55斤/张高出21斤/张,亩桑产茧量253斤/亩,比全区平均205斤/亩高出48斤/亩。
针对河池春季低温多湿的气候环境,桑树枯枝菌核病、蚕的僵病易容易爆发的特点,技术部门提前、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指导和培训,仅2013年就组织技术员对蚕区80多家小蚕共育室进行检查指导,加强农民技术大培训,共培训879期,培训8.8万人,发放资料10万份。并结合农业部门召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机会,举办桑树枯枝菌核病、蚕僵病防控现场会,使农民对桑树病虫害的防控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
四、茧丝绸加工产业逐步壮大,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稳步推进
自国家 “东桑西移”战略实施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的蚕业在不断地萎缩,全国桑蚕业规模在不断地减少,但广西却很好的承接了东部的蚕业转移,而河池又是广西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成为全国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原料茧基地,因此蚕茧加工企业纷纷兴建、客商慕名来河池抢购鲜茧。目前,全市共有缫丝加工企业37家,安装自动缫丝机325组,2013年全市加工白厂丝5607.52吨,实现产值20.46亿元,企业年上交税金4993万元,企业就业人员5720人。全市现有蚕茧烤房360个,从业人员1527人,年烘烤鲜茧最高能力可达7.32万吨。
作为全区的示范基地的核心区,河池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茧-丝-绸”、“蚕沙-有机肥-叶绿素”和“桑-菇-肥”循环利用模式。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当作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下大功夫,重点突破,努力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民建立蚕沙池、沼气池,利用蚕沙种植蘑菇,企业收集加工有机肥等措施蚕沙推进蚕沙的综合利用。目前蚕农自行堆沤处理在80%以上,企业收集和群众自行无害化处理蚕沙生产有机肥超过5万吨。同时,推广桑枝食用菌的种植,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和培育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户,在技术上重点扶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企业,开发桑植食用菌市场,建立桑植食用菌品牌等,使桑植食用菌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013年全市桑植食用菌生产达9500万棒,产量8621吨食用菌产值12659万元。
五、当前制约桑蚕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养蚕成本增加,桑园管护水平下降,养蚕风险增大。 随着物价上涨及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高,农村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地提高,今年农村雇工费用已达到120元~150元/天,种桑养蚕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人力成本提高过快,就直接导致养蚕户雇工的减少;蚕农施肥除草普遍都采用免耕技术,冬季不再进行深耕翻土,导致桑树根系发育不良,施肥直接将肥料撒施于桑园表土,肥效不高;同时,化肥、农药、方格簇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导致养蚕的投入成本增加。受茧丝市场价格的影响,蚕茧市场收购价格也得不到稳定,蚕农就要承担着巨大的饲养风险和市场风险。
(二)蚕种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小蚕共育的管理难度大,蚕业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全市蚕种市场秩序没有得到有效、统一地管理,市场恶性竞争尤为突出,缺少具体、统一的法规支持,由于小蚕共育的准入、小蚕质量的检验及监督的制度和技术不完善,造成小蚕共育户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容易出现因小蚕的质量问题导致养蚕的失败。小蚕的市场也比较混乱,容易出现以低价位和高蚁量的恶性竞争,容易造成小蚕的质量问题。这些空缺和漏洞给小蚕共育的健康发展带来较大隐患。致使蚕种生产成本高、风险大,蚕种供应不稳定性增加,将给蚕种生产、蚕茧质量和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增量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全市的蚕业基础设施整体比较落后,桑园缺乏水利灌溉设施,一旦遇到干旱,就遇到桑园产叶量严重减少,饲养量急剧下降,全市中低产桑园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三)农民蚕桑病虫害防控意识差,养蚕环境受污染严重,桑树病虫和蚕病发生比较严重,蚕沙治理工作任务艰巨。 目前部分蚕农仍存在“重蚕轻桑”的思想,桑园的管护粗放,桑叶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桑树的病虫害防控水平较低,存在各自为政、乱防乱治的现象。注重蚕病治疗却忽略养蚕环境的消毒和管护,农民思想认识不够,蚕沙乱倒乱放,污染生产、生活环境现象依然存在,个别村屯蚕沙治理的村规民约没有得到具体制定和落实,缺乏规范的监管机制。蚕沙处理不当,直接致使养蚕环境受污染严重,病虫害的发生。
(四)农村养蚕人员老龄化严重,技术指导力量不足。 随着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吸收,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流向城镇,尽管养蚕业与其他农业的对比效益较高,但与外出务工的经济对比效益相比仍然比较低,风险大。养蚕的劳动力便趋向于老年和幼年,致使许多优质高产新品种、实用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特别是桑蚕资源的综合利用诸多项目均因劳动力问题无法启动实施。同时,各级蚕业技术指导人员较少,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更少,桑蚕生产技术指导力量明显薄弱。
(五)深加工能力不足,企业土地、劳力、资金的老大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全市蚕茧加工企业过多偏重于缫丝方面,生产初级产品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全市仅宜州市个别企业具备深加工能力,其县区仍停留在缫丝加工技术上。同时,部分企业存在着产值低、启动资金不足和招工难等问题,仍未达到满负荷生产;企业的建厂用地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及时地解决,影响大型企业投资进度和信心。
六、促进桑蚕产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河池桑蚕产业已成为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据测算,全市从种桑养蚕到鲜茧加工再到缫丝加工生产整个过程吸纳就业人员超过40万人,接近全市乡村从业人员的1/4,可实现蚕农人均产值6750元/年,是名副其实的大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对推动河池产业转型升级和稳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支持桑蚕产业稳步发展尤为重要。
(一)进一步做好桑蚕生产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工作。 加大对农户种桑养蚕的宣传培训,适时在乡村开展板报宣传、技术班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实施“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模式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不断规范小蚕共育的管理,提高小蚕共育户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小蚕的质量。政府、企业与蚕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鼓励蚕农提高饲养信心,稳固整个桑蚕产业发展大局。
(二)继续加大对良种良法的推广工作,加强蚕病防控体系建设。 技术部门要继续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以及速成丰产桑园栽培、小蚕共育、先进蔟具营茧、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积极搞好节本增效省力化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蚕农标准化意识和科学种养水平。积极构建桑、蚕病虫害发生监测、预报系统,逐步建立完善预报制度,切实减少病虫害发生带来的损失,提高养蚕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加强市场执法监管,维护生产流通秩序。 加强蚕种管理和鲜茧收购市场管理,严格执行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蚕种、销售不合格蚕种等违法行为。严格执行鲜茧收购经营者资格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蚕茧质量评定实行仪器评茧,严禁目测手感评茧,干茧交易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坚持优质优价,确保蚕茧质量稳步提高。禁止收购毛脚茧、统茧、劣质茧或抬级抬价、压级压价等行为,维护蚕茧市场秩序和农民、企业的正当利益。同时,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管控力度,稳定农资价格,打击告假坑农事件。
(四)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链接,全力推进茧丝绸深加工产业。 建议出台更优惠政策,加大对丝绸企业特别是缫丝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壮大缫丝业,为织绸等后续深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和企业的引进创造条件。注重深加工链条间的协调发展,根据产业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以及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重点招商引资,重点引进高科技、有实力的茧丝绸企业来投资,延长蚕茧加工产业链,提高桑蚕茧丝绸产品的附加值。继续对已入驻的丝绸加工企业给予用工、用电、用地方面的支持,主动上门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稳定茧丝行业生产。
(四)进一步优化桑蚕产业的结构调整,努力提高蚕桑综合利用水平。 政府管理部门要狠抓老桑园、低产桑园的改造,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坚持推广应用“桑蚕复合经济”和“桑蚕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加强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发利用蚕粪提取叶绿素、桑条培养食用菌、蚕体保健品、丝素丝胶化妆品,桑椹饮料、畜禽饲料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拓宽应用领域和消费市场,发挥产业最大效益。全面提升全市桑蚕产业的科技水平、综合生产水平和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