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热衷研究"黑匣子" 曾有四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七旬老人热衷研究“黑匣子”
曾有四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陈学理指着火箭黑匣子的照片给记者讲解。赵本高 摄
广西新闻网 -南国今报记者赵本高
2014年的几次重大飞行事故,令飞机专用设备——黑匣子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有关黑匣子搜寻进展的新闻报道,每次都能引发众多读者的关注,柳州老人陈学理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与普通人不同的是,陈学理的关注中多了几分技术思考,因为他曾经也与黑匣子打过交道。
1
两次参与搜寻黑匣子
1960年,18岁的陈学理从柳州高中保送就读空军雷达兵学校(现空军预警学院),从此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为支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陈学理从雷达部队调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贵阳测量站,任技术参谋。
在测量站,陈学理的任务主要有3个:一是完成运载火箭初始阶段的跟踪监视,二是做好火箭残骸一级落区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第三就是回收黑匣子了。
1984年1月2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由于第三级火箭点火失败,卫星没有进入预定轨道,而将一级火箭的黑匣子找到,对找出失败的原因异常重要。
那一次,黑匣子的理论弹着点正是在贵阳境内,陈学理和同事们立即展开了搜寻。
“按照计算,黑匣子的弹着点大概在一个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我们发动了很多村民参与寻找。”陈学理告诉记者,当时出于保密,对外宣布只是进行军事演习,而老百姓如果能够找到并上交“炮弹壳”(即黑匣子),将获得奖励300元。
正是在这样的激励之下,第二天就有村民报告捡到了黑匣子。
一个多月之后,中心又实施了第二次发射,这一次火箭的黑匣子同样在24小内即被村民找到。
陈学理还保留着当年找到的火箭黑匣子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黑匣子里面装着一盘磁带,表面则包裹着铁皮,上面还写有“拾者交政府有奖”的字样。
另据陈学理介绍,当年火箭使用的黑匣子直径约为五、六十厘米,重量在5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