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存款没了":偷盗技术并不强 究竟哪个环节掉链子
“存款失踪”,听起来是件比抢银行还要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禁让人联想起许多高智商犯罪电影中利用电脑病毒、和警方打心理战的桥段。然而近期,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存款失踪”却没那么多技术含量,甚至包含了许多并不高明的成分在其中。
一问:缘何手粗糙,盗款高?
神手法:先找到“金主”、承诺高息贴利、买通银行相关人员或直接将其拉进来、利诱“金主”签下“不闻不问”协议、依靠银行“内鬼”作假印鉴、挪之……
据相关报道,靠着这么一套简单的手法,曾有犯罪嫌疑人依靠此等并不高明的方法前后挪用存款累计多达6亿元人民币。这种不算复杂的作案手法,竟然能在监管方、银行、存款人的眼皮底下“轻而易举”的反复实施,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真点评:在经济上行期,借款企业回款正常。储户的钱也就能按时被归还。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还款,就出现了存款丢失。“贴息存款”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二问:“六不”协议竟能签?
神逻辑:据悉,层级严密的犯罪嫌疑人向“金主”开出的诱惑是11%-13%不等的高额回报。
然而“金主”们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不开通短信提醒业务、不开通网银权限、不能通存通兑、不查询、不得提前支取、不对在银行工作的亲人朋友提起。
高收益必定伴随着高风险,然而正式这样所谓的“贴息”却蒙蔽了不少储户的眼睛,面对这样不闻不问的“六不”协议居然能拿笔签下姓名?
真点评:从法理上看,储户将钱存入银行,双方就形成了委托保管的合同关系。只要储户有合法的存款凭证,自身不存在违法犯罪行为及重大过失,双方存款关系自然成立,银行应承担兑付款项的义务。
三问:银行监管看起来严?
神监管:透过一系列的存款蒸发案人们发现,看似严密繁复的银行内部风控机制,事实上并不那么“聪明”。
根据银行规定,涉及一定金额的业务,在柜员操作同时,必须由另一人进行授权,但授权的员工未能认真核实业务全部内容并跟储户进行确认,从而让私自办理转账交易的暗箱操作顺利得手。
南京浦口一家农村合作社,却装修得像银行一样,先后骗了200多人近2亿元的非法融资案更是让人惊悚。假银行为何能“安全运营”一年多?
一年前假银行曾被举报,当地政府监管部门也曾调查。看似固若金汤的金融监管,原来如此吹弹可破。
真点评:金融行业覆盖多领域,由不同部门分头监管。如若监管部门过于拘泥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没有把整个监管联动起来,相互之间存在割裂,必然导致监管盲区。
编者手记:
为什么这些有点“傻”的事情能够在存款失窃中上演?梳理案件,其实不难发现,在这条由“贴息”引出的灰色资金利益链中,以银行的信用为华丽外表进行包装,即使造假也能用不甚高明的手法串出这一套令人惊讶的案情。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1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2014金融改革等情况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这事不该发生,目前只是极少的个案;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在当日吹风会上表示,按照国家法律规定,银行有义务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都必须要加强自身管理,有效防范各种针对存款人的犯罪行为,保护储户存款的安全。
确实,我们应该认识到,银行“内鬼”与外部犯罪分子相勾结仍是极个别的现象,这与银行本身挪用存款、监守自盗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对于广大储户来说,这种区别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让人担忧和揪心的程度却是一样一样的。
当前,金融资产规模日益庞大,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涌现,风险也如影相随。
纵览近期案件,贴息存款、非法集资等严重破坏正常金融秩序,损害广大储户利益,更重创金融机构的信誉。面对潜伏的金融风险和“猫鼠游戏”,监管部门亟待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做到耳聪目明。(黄博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