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的士司机经历的挤兑潮

04.12.2014  12:03
【核心提示】 年近六旬的李永基是香港一名的士司机。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和众多香港市民一起拥堵到东亚银行分行门口提取现金。当时市场传言东亚银行投资雷曼兄弟债券和美国保险巨头AIG失败,财务出现困难。

  年近六旬的李永基是香港一名的士司机。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和众多香港市民一起拥堵到东亚银行分行门口提取现金。当时市场传言东亚银行投资雷曼兄弟债券和美国保险巨头AIG失败,财务出现困难。




  “当时我们很怕,银行本来就没利息,怕到时候养老的本金都拿不回来。”很多排队提款的市民想法都和李永基类似。当天,东亚银行被提走的现金超过20亿港元。


  岌岌可危的东亚银行最终挽回了储户的信任。究其原因,除了东亚银行宣布采取不设提款上限的措施以及东亚主席李国宝迅速增持公司股票外,时任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更明确向市场传达了一个信息:香港有存款保障制度。


  香港储户8年的等待和守望,才迎来了香港存款保障计划的今天。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宣布倒闭,其香港子公司——香港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也宣告结业。受到国商香港事件影响,多家香港本地银行出现挤兑。当时,国商银行只允许储户提取25%的存款;直至8年后,储户才终于通过清盘程序拿回余下的75%存款。虽然储户最终拿回100%的银行存款,但8年时间的通胀率早已让储户的存款价值打了不小的折扣。


  经历过此次银行破产事件,香港政府于1992年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建立存保制度,然而出于对成本、公平及道德风险的忧虑,设立存保计划的建议遭到否决。


  “遭到否决的原因是很多大型银行对计划不热衷,认为存款保障计划实际上增加了他们的成本。”香港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解释说。


  作为过渡计划,香港政府在1995年修订《公司条例》,规定存款人在持牌银行清盘时可获得最高达10万港元的优先补偿。


  就在修改条例不久,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一时间,恒指暴跌、楼市暴跌,关于银行资金危机的传言四起。香港港基银行即为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储户纷纷涌来引发挤兑潮。


  香港政府和监管局联合拥有港元发行权的三家银行——汇丰、渣打和中银香港随即表态:香港银行资金稳健!这才结束了挤兑潮。最终,香港政府和金管局认为尽管很多谣言并无事实依据,但市民反应依然很强烈,于是,在金融危机次年,金管局得出香港有推行存款保障的必要,先前不热衷存保制度的大型银行也开始反思,在意识到挤兑潮下即使再稳健的银行也有倒闭的危险后,业内普遍赞同设立存款保障制度。


  漫长的咨询和立法活动开展了6年。2004年5月,香港《存款保障计划条例》终于获得通过; 两年后,存保计划于2006年9月25日正式推行,规定每个账户可在本地银行倒闭后获得最高10万港元的保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