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一体化改革破关区藩篱 企业通关进入"秒时代"

10.11.2014  13:03

  图为黄埔海关关员对进出海关车检场的车辆进行监管。(资料图片)

  图为海关关员在现场监管。(资料图片)

  “一批公司急用的电子元器件货样,从申报到放行,仅花了不到50秒钟,真有种‘秒杀’的感觉,很适合公司‘零库存’的生产模式。”让浙江科明电子有限公司进出口业务经理王志艳体验到“又好又快”的通关模式,正是海关总署刚刚推行一个多月的“长三角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而与此同时,不仅是在长三角,京津冀、广东省的进出口企业也品尝了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甜头。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9月22日至10月21日,通过京津冀、长三角、广东地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平台共接受报关单约470万票,超过全国报关单总量的八成。

   京津冀敲响区域通关第一槌

  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是海关区域通关改革的开场锣,开场锣敲的响不响直接影响着下一步改革进程。

  7月1日京津通关一体化改革率先启动。据北京海关透露,截至9月19日,共有625家北京企业采用一体化模式通关。过去这些北京企业大部分不具备区域通关资质,在天津口岸进出口的货物只能选择在天津海关申报,异地办理海关通关,路途远,手续多,时间长。通关一体化改革后,这些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在北京海关申报通关,天津海关监管场所凭北京海关发出的放行信息自动放行货物,企业不必往返京津两地,大大降低了通关时间和操作成本。

  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核心理念,首先是打破关区的限制。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申报、纳税、验放地点,最终效果是要达到1+1+1>3。其次是三地海关管理信息共享、管理措施联动、管理结果互认,实现三关内部联系配合手续的1+1+1<3。使京津冀三地海关成为一个虚拟“大关区”,“三关如一关”。

  比如说一批货物可能在河北省内海关现场申报进口,但是在北京海关或天津海关完成查验放行,这样,企业可大大减少通关时间,降低运输成本。石家庄惠康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李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一个标准箱算,产生的费用就包括200元的港口堆存费以及500元冷链设备费用。现如今放行货物不需要转关,她在石家庄海关办理通关手续仅用了40分钟,这些费用自然而然就省去了。 

  据企业反映,京津冀通关一体化,使天津经北京空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减少约8小时,运费节省约30%;北京经天津海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减少约3天,运费节省近三成,一体化的通关模式使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