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造福一方人

20.03.2015  14:43

高空鸟瞰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旧州立交桥,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公路与传承农耕文明的自然山水和谐相伴,如诗如画。

 

公路施工人员对靖那高速公路石质边坡进行清洗,为后续绿化美化做好准备。

 

 

    农田里作物葱郁,坡岭上绿树成林,山沟里草木丰茂……初春时节,记者一行走进桂西凌云县、靖西县、右江区等地,在莽莽大石山区之中穿梭,仿佛掉进了绿色的海洋。那绿四处蜿蜒、舒展,席卷了百色这块革命老区的红土地,绿得如此铺天盖地、豪放自如,让人不禁要想,那大大小小的石头缝里,究竟蕴藏了什么魔力,绿色生机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大石山区生态环境的变迁,源于多年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新水土保持法施行4年来,自治区、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法的贯彻执行,始终把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重要工作来抓。4年间,财政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增长迅猛,中央、自治区、地方自筹资金8.05亿元用于我区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共计133条小流域得到治理,治理面积共计1396平方公里;14.23万亩坡耕地进行了坡改梯的综合治理。经过重点治理的小流域和坡耕地,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泥沙明显减少,生态明显好转,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同时通过小流域和坡耕地改造,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1

植被覆盖石山

保土保水保肥

    “老郁,到你们家了!你家7口人,两亩八,从这里到那里……”3月11日,凌云县泗水河平南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的田地里,平怀村的村民们正对治理后的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分配。种粮大户郁再俭新分到2.8亩地,他准备全部种桑养蚕,预计年新增纯收入上万元。

 

    打去年初村里水土保持治理完成后,郁再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经济,种烟250亩,种桑80亩,养小蚕1700多张,全年纯收入已有五六十万元。

 

    郁再俭说,生活了大半辈子,穷了几十年,还是靠水保建设让这里彻底变了样。治理前,平南小流域山高坡陡,一碰到下大雨,山上的泥土全都被冲到山脚下去了。无土无肥,农作物难以生长,村民只能种点玉米、大豆,除去劳力人力,一亩地收入顶多五六百元钱,勉强图个温饱。

 

    平南小流域在凌云县境内,是典型的石漠化区,流域内共有6个村9300人,总面积38.11公顷,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6.66公顷,占总面积的43.71%。

 

    为了改善当地的恶劣环境,近年来,凌云县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上级下达凌云县滇黔岩溶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泗水河平南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367.52公里,开发经济林123.93公顷,封禁治理851.25公顷,坡改梯面积52.47公顷,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95公顷,治理面积达到83.75%。

 

    经过治理,项目区域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蓄水保土能力增强,基本农田、梯地面积明显增加,土地小块变大块,群众耕作更加方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变身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同时,凌云县针对平南小流域地貌特点,完善项目区域的相关设施及产业配套,实行全方位综合治理。整合小型农田水利资金614.6万元建设项目区的节水灌溉设施;投入80万元在项目区维修小山塘1座和修建设蚕房1栋;初步建成桑区1200亩。项目实施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治理过后,村子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着泗水河,我们来到位于下游的彩架村,眼前流水潺潺的泗水河依村而过,美丽的观景桥,绿树掩映的街道,玲珑整洁的楼房,构成一幅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画卷。治理之后,彩架村全面实施“生态富民联建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预计今年彩架村各项产业将初显成效,人均收入将达到8900元,基本摆脱贫困面貌。水土保持治理,让一个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经济发展、生态优美的文明村。

 

2

一路风景醉美

尽享文明和谐

    驱车行驶在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上,会让人产生如入桃花源的感觉——绿意葱茏的奇山秀峰、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水、阡陌交错的肥田沃土与大气磅礴的交通枢纽交相辉映,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公路与象征农耕文明的自然山水相伴而生,水乳交融,如诗如画。

 

    靖那路,一条由滇入桂的出海大通道,2014年12月16日建成通车。它辟开崇山峻岭,跨越深沟巨壑,穿过石林岩溶,把七彩云南“拉近”到钦州湾畔。

 

    “我们力争打造一条公路品质优良,附属设施齐全,水土保持完善的最美高速公路。”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综合部部长汪进任告诉记者,靖那路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坚持“少破坏就是大环保”的原则,在选线方面尽量选择有利地形通过,尽量少占耕地,在源头上尽量减少对水土的破坏。该路段为了减少高填深挖,多设计了桥梁隧道穿越,主线桥隧比高达28%;在建设过程中,边坡开挖做到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绿化植被及时种植,施工排水系统及时完善,避免排水对地方农田水利的污染。

 

    为了保持水土,建设单位不惜投入重金。例如K20大史桥群,为了减少征地,避免污染农田和破坏当地水系,增加造价约5000万元,在该路段设计了3座大桥,总长1.2公里。

 

    对水土保持的严要求,也体现在对工程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上。公路上的旧州互通立交桥周围农田较多、水系发达,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水土保持因素,各方面都立足于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项目完成后,当地的灌溉系统、排水体系均已全部恢复,未出现过冲刷、污染农田问题;公路多处石质边坡,采用国内首创的坡面仿古工艺,根据坡面曲直砌筑花池、种植本地灌木及藤本植物,尽量做到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不留开凿痕迹。

 

    ……

 

    饱含着建设者心血的靖那路被称为“最美高速公路”,她的美,美在大气,美在自然,美在和谐。

 

3

青山就是金山

旧州展现新景

    3月13日,在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游客小吕用三个“特别”来形容旧州:“这里的植被特别好,空气特别好,水也特别清,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旧州是有名的“绣球街”。这里四季如春,风景迷人,壮民族风情浓郁,多年来广受游客青睐。

 

    “没有树木,没有绿,就没有现在的旧州。”旧州街村支书赵斌说,过去的旧州也曾吃过水土流失带来的苦头,群众以前习惯砍树当柴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还危及田地房屋。村民没有什么收入,生活贫困。后来政府出台保护水土流失方案,经过多年治理,旧州现在山绿了,水清了,游客也越来越多。2000年旧州街正式挂名为景区,村民依托景区搞游游,轻轻松松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现在人均年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

 

    多年来,靖西县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加速生态优势转化,促进绿色经济提档升级;同时,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有效提高了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良好生态是最大优势、最亮品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理念在靖西县干部群众脑海里扎了根。

 

    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以来,我区已经建立起各级监督执法机构,形成一支覆盖区、市、县、乡、村五级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共有水土保持机构207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各级水土保持机构年度执法检查2300多次,年度查处违法案件60起左右。生产建设项目用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年度投资已超过60亿元,全区年度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超过6000万元,使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