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清水 一身清贫

09.09.2015  08:50

在除险加固中的水坝工地,刘观(中)与施工人员、监理人员一道现场会商。

 

  实诚基层水利人

 

  他喜欢穿胶底凉鞋,爬山涉水很管用,粘泥带土容易洗,一天到晚跑工地就靠它,磨坏了换一双也不贵。

 

  跑工地总是骑自己的旧摩托,山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都不怕。不过有一次至今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3年前到一个水库工地去,路窄坡陡地又滑,一闪失连人带车滚下山,幸亏忙乱中抓住崖边一棵树,才没摔到深沟去……

 

  每个月都有一半时间,这样子风里来雨里去,太阳没出人出门,太阳下山人未归,下乡补贴还不够人吃饭、车“吃”油,依然精神抖擞“突突突”往前奔。

 

  8月中旬,在藤县水利局水库安全管理站,我们见到刘观,壮身材、黑皮肤、小平头,头发花白,看上去40多岁了,一打听才37岁,从水电学校毕业就在基层干水利,一晃已有17年,现职是副站长。

 

  这是个县局下设的水库安管站,没列上什么行政级别,责任可特别大,工作相当繁重。管辖7个县(市、区)的梧州市,总共有243座水库,其中112座在藤县;近年全市水利建设项目和投资,大致也有一半在藤县;全县除险加固的90座小(二)型水库工程,全都由安管站做项目法人,从立项、招标、施工管理到检查验收,全程负责,终身问责。

 

  “项目法人”听起来风光,在水利这行当可是个压力相当大的苦差事。可研报告评来审去,项目概算批下来已经相当“紧”,地方财政审查时往往会再“砍”去10%,投标单位竞标时往往又会再压低10%。施工时想方设法降低造价保利润,是可想而知的事。作为项目业主,如果不全程“盯”紧,工程质量就难说了。“身体累,心更累!”刘观和他的同事们感受强烈。

 

  站里具有项目管理资格的就五六个人,平均每个人仅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就有十几个,加上其他“小农水”等工程,一个人就要管二三十个工地了。即便每周每个工地跑一趟,一天也要转几个地方。小水库点多分散,有的地处偏僻,山高路远,跑个来回多达200公里,搭车、乘船、步行全得用上。

 

  “施工到关键部位或节点,特别是隐蔽工程,天气再不好,也一定要到现场,决不能留下隐患。”刘观说。在巡查记录中,刘观一天曾经跑了9座水库。

 

  县水利局领导谈到这样一件事:今年从外地物色了个大学应届毕业生,小伙子了解到工资只有2000元时,打来电话说不来报到了;因为一旦有了工作,家里每个月固定给他的3000元生活费就没有了;两相比较,“月收入”反而少了1000元。

 

  在安管站有这样一个同龄人,也是大专院校毕业生,也是一个月2000元左右工资,却干得不亦乐乎。他叫秦海杰,爷爷是老水电,父母也是水利人,到了他已经是水利第三代。小秦跟那个辞聘的毕业生一样,也是独生子,却不在乎待遇,而在乎工作的意义。

 

  安管站站长杨永积和另一位副站长黄东经历相仿,都是学水利专业出身,一走出校门就直接“扎”进水库,一呆就是十六七年,2008年才调上县里来。

 

  1998年以前,县级体制是水电合一、以电养水,1998年后水电分离、自收自支。由于水费很难收得上来,工资没法正常发放,往往两个月只能发一个月工资。长年呆在水库上难耐寂寞,容易染上抽烟习惯。镇上水库管理办公室旁边有个小卖部,水库人买烟常常先赊账,工资一发下来赶紧还……这些苦涩经历,大家记忆犹新。

 

  调上县里工作,感觉更不轻松。

 

  “县水利部门人少事多,即便增加一二十人都不够用,更何况藤县这样项目多、投资大的县,身体劳累和精神压力不难体会。”梧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员钟强感触良多。

 

  在县城郊外,一片占地2万亩的陶瓷产业园初具规模,生产一派繁忙。这是近年从广东成集群转移过来的大产业,投资已经数以百亿元计,完全建成后可形成300亿元陶瓷产值和100亿元配套产值,吸纳10万人就业。眼下制约产能的瓶颈是,从县城引来的自来水不够用。“从附近水库引水工程已近尾声,年底前可向产业园供水。”水利人刘观胸有成竹。

 

  经过3年多辛劳,全县90座除险加固的小水库,目前总体建设任务已经完成80%以上。“有他们这样的水利人,年底前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任务,我们有信心。”县水利局局长吴春生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