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母亲书写30万字“口述日记”记录孩子成长

24.06.2015  18:47

  中新网洛阳6月24日电 (马义恒)河南洛阳“暖妈”吴若瑜从儿子两岁起,坚持每天帮他书写“口述日记”,四年半的时间,她与孩子共同书写了1800余篇日记,近30万字,被很多年轻妈妈们视为榜样。“我就是想陪伴儿子一同成长,‘口述日记’是我们交流沟通的最好媒介。同时,日记中记录着孩子每天的喜悦、悲伤、收获……当他长大后再次翻阅,童年的种种美好记忆将被完整地拾起,回味无穷。”

  23日,吴若瑜为记者展示了她4年来为儿子书写的“口述日记”。四五本厚厚的日记,A4纸大小,每页纸上的字均为打印,为了增加趣味性,吴若瑜将部分字体调为彩色,童趣十足。

  “你看,这是我给陶陶记下的第一篇日记,那时他才两岁。”吴若瑜说,第一篇日记“诞生”于2011年1月1日,本子上书写着“新年快乐!元旦快乐!”她说,这是儿子陶陶说的第一个有关节日祝福的话,值得纪念。而日记中,有陶陶祝福的话语,有他和小伙伴的“小摩擦”,有和父母在一起的有趣故事……吴若瑜为记者一一讲述“口述日记”背后的故事,为儿子的成长兴奋不已。

  “陶陶一岁半那年,我发现他比同龄人语言能力偏弱,吐字也不太清晰。我和丈夫便想到使用书写‘口述日记’的办法提高他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记录他天真活泼的童年。”吴若瑜说,为了不让陶陶把“口述日记”当作负担,她和丈夫还定下两条规矩:一是要记录孩子说过的原话,将这些孩子理解的话语不加改动地记录。二是坚决不强迫孩子读,逐渐培养孩子书写“口述日记”的兴趣。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陶陶的语言能力逐渐赶超同龄的孩子。而书写“口述日记”也成为吴若瑜和儿子共同的习惯。“每到晚上,他都会主动找我写日记。他觉得有意思,便愿意去记录,每天的喜怒哀乐都愿意与我。”吴若瑜除了为孩子记日记,还经常会孩子点赞,一篇日记下方,吴若瑜写道:感动陶陶对生命的尊重,对弱小的怜惜,他会成为一个有爱的好孩子。

  “很多事情不被记录就很容易被遗忘,能和孩子有一份完整的记忆,一起回忆,甚至因为记忆不同而‘争吵’,也是幸福。我感谢‘口述日记’记录孩子的快乐童年,记录我和他一同成长的点滴,这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吴若瑜称,她珍惜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次机会,而这也是她坚持4年,乐此不疲地为孩子记录日记的动力所在。

  口述日记’不仅是我们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能力的工具,更是我们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媒介,它很好地帮助我们和孩子自然地交流,培养感情,共同进步。”吴若瑜的丈夫李明强认为,“口述日记”在他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其他家庭切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和家长自身情况进行改良,寻找合适的交流媒介,为孩子量身定制教育方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为孩子保存下幸福的童年记忆。

  吴若瑜坦言,对待孩子,家长要做他们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知己。“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叛逆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家长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走出矛盾。保持耐心去了解孩子,寻找好的媒介与其融洽地沟通,以身作则去引导孩子,要拿捏适度,切不可急功近利。”吴若瑜认为,成长之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帮助是相互的,家长帮助孩子成长、进步的同时,他们也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丰富了自己,完成了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