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坚守三尺讲台 全能型老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0.11.2016  07:05

编者按:2016年,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前夕,广西“莫振高式八桂好老师”评选落下帷幕,陈伟珍等10位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教师代表获得“莫振高式八桂好老师”荣誉称号。三尺讲台是他们最深的眷恋,教书育人是他们一生的事业。  广西新闻网 派出采访团队,采访其中的代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记录他们的人生故事。

广西新闻网 记者 谢琳琳

陈伟珍,60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教授职称,2016年荣获“莫振高式八桂好老师”称号。她1984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一直身在教学第一线。她的课堂很特别,无论枯燥乏味的理论还是晦涩艰深的专业课,她都有办法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好理解、有兴趣学。她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系里面新入职的老师都会交给她带,她手把手地教他们写教案、搞科研、做论文,帮助他们进入老师的角色。她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在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示范性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等关键节点,她为学校付出了很多。有时候为了做材料,一个人在办公室抹干净眼泪继续加班,却不轻易抱怨一句。她兢兢业业教学,诚恳善良待人,学生和青年老师亲切地喊她“干妈”。在“莫振高式八桂好老师”网络投票期间,爱戴她的老师和学生有玩笑话,“每天三件事,吃饭、睡觉、给陈老师投票”。

接地气”的全能型老师

在“莫振高式八桂好老师”评选之前,陈伟珍曾经获得广西优秀教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她主编出版教材13部,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及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3项;她主持的3门课程获“自治区精品课程”称号。她指导学生设计的“双活页旋转窗设计”项目,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身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原本想像她这样有众多教研成果的名师,上课应该是走“高冷范”的,出乎意料的是,她的课堂意外地“接地气”。

第一次见到陈伟珍,她正在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大一学生上《机械制图》。正好讲到三视图,她手里拿着一个模型,耐心地比划着什么是投影面。5点钟下课之后,大约有十几个学生被留堂了,有个学生暗暗向记者吐吐舌头,“作业没做完,陈老师是不让走的。

果然,她从讲台上走下开,站在教室的第一排,捧起一个留堂的学生的制图练习册就开始检查。“这条线角度不对,应该是从这个角度穿过去。”她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各种各样的小模型,她找出跟习题类似的一个模型,“就像这个一样。”学生看懂了,老老实实用橡皮涂掉原来的,新画了一条。陈伟珍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就是这样。”碰到一个男学生改了几次都没画对,她开玩笑道,“看你下节课还敢坐那么远吗?”就像给小学生改作业一样,每个学生制图练习册她都要检查。留堂的学生也不敢怠慢,一遍遍画到陈老师点头为止。等到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教室,已经超过下课时间快一个小时了。

也难怪陈伟珍那么费心去教这门课,“机械制图是工程技术的入门语言,学工科必须要学这门课程。”她打了一个比方,学生们掌握了机械制图也就掌握了打开工科世界大门的钥匙。小时候教孩子们说话的是父母,现在由她为学生们启蒙,责任心特强的她不想让一个学生掉队。对很多学生来说,工科是枯燥烦奥的,入门课程如果跟不上,后面也学不进去了。所以她像小学老师一样,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一个个学生手把手地辅导,在她看来打基础很重要。终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她的付出是有收获的:“我教过的学生,毕业设计的图做得很干净。

学习从“讲故事”开始 

陈伟珍上的几门课程,诸如《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冲压模具设计》、《数控机床》等,都是知识跨度大、难度大的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老师,她很清楚每一个学生的资质参差不齐,基础有好有差,接受能力也有差异。想把学习程度不一样的孩子们都“教好”,除了几乎媲美小学老师的耐心和严格,陈伟珍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讲故事”。她的心得是:第一堂课很重要,与其从枯燥的理论开始,不如给学生们举些实例,让他们有直观的印象。

比如给学生们上《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讲到齿轮减速器、机床、汽车差速器之前,她都会拿出模型先让学生们看。她还会给学生们讲故事,比如讲到齿轮的时候,她会讲1999年的马岭河特大缆车坠毁事故。“缆车为什么会出事?悲剧的背后,值得反思的太多。从机械设计的角度看,事故源于超载超重是肯定的,还有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寿命期也是需要考虑的。”把思考抛给孩子们之后,陈伟珍会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事故的原因,提醒他们作为未来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养成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容得一丝马虎,产品的安全性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讲到材料和焊接的时候,她会给学生们讲发生在重庆某大桥垮塌事故,1999年1月4日该桥发生整体垮塌,造成多人死伤,这座桥在设计、制造上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焊接存在严重的质量缺陷,质量达不到验收规范。她举这个例子,想唤起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材料选得合适不合适,焊接是否过关,关系着一栋楼房或桥梁的质量。学生们都很“”她这一套,明白了自己现在所学关系将来的从业实践,听她的课都格外认真。

32年坚守讲台无怨无悔

她其实是个态度温和,要求严格的老师,学生做作业一条线画错了也不放堂的。可是奇怪的是,学生们并不“”她,很多学生不叫她“陈老师”而是喊她“干妈”,毕业好几年了还是这么称呼她。能跟学生处成这样,她是有秘诀的。那就是把学生当成朋友看待,可以批评但是尽量少说教。有个学生喜欢穿拖鞋来上课,她轻描淡写过问了几次,平时玩笑惯了的学生并不以为意。直到有一天,她笑着问他:“是不是没钱买凉鞋?老师给你送你一双吧。”那个学生瞬间脸红了,以后再也不穿拖鞋上课了。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包括爱学校、爱学生、爱教育、爱奉献。”在“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职老师”讲座上,她跟学校建筑工程系的年轻老师分享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启发、去引导、去教育。她领着年轻教师搞创新设计、申报专利、开发课件、申报立项等等,她毫不保留地把本领倾囊相授,但是有成绩的时候她都乐意把年轻人的名字放在前面,年轻的同事也喜欢叫她“干妈”,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事情,都愿意跟她掏心窝。对于学校的安排,她总是无条件的服从,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无所谓。

她说,当老师并不是她最初的理想。高考数学成绩很好的她,原本怀抱着当一名工程师的梦想走进大学的。毕业分配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时候,天生内向的她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当老师。当年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她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紧张得连往讲台下看一眼都不敢。她借着在黑板上板书掩饰紧张,几乎20分钟就讲完45分钟的内容。讲完了问学生听懂了没有,讲台下异口同声回答“不懂”,原来她讲得太快了。她觉得挺尴尬的,学生们笑着鼓励她:“没关系的,你再讲一遍。”第一次上课就那么“”,她用“失败”来形容。拿起教鞭的前两年,天生羞怯的她在讲台上放不开,常常盘算要调去工厂去。也许是印证了“教学相长”那句话,教书久了,她渐渐地摸着了上课的门道,学得会不代表就能讲得好,传授知识也是要有方法的。面对着讲台下求知若渴的面孔,她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职业,用她自己的话说,“再穷也没想过要换工作”,32年来她始终守着三尺讲台,连单位都没换过,无怨无悔地经从事着教育这份“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