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离土不离乡”河池乡村旅游助推农户脱贫

14.03.2016  12:41

“离土不离乡”河池乡村旅游助推农户脱贫

  本网河池讯 (韦永耀)在河池的精准扶贫中,乡村旅游扶贫是重要的精准扶贫模式。河池通过创新扶贫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挣钱”,提升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效的发挥了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对贫困群众的辐射带动作用。据统计,2009年以来,河池通过旅游扶贫带动减贫7.55万人,乡村旅游成为精准脱贫和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六大工程促使乡村旅游“上档进位”

  河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属贫困地区,但生态良好,绿水青山,民风淳朴,民族文化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市委、市政府立足实情、审时度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的有机融合,把乡村旅游开发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重点,科学编制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实现旅游与扶贫有效衔接。

  一是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河池市加快以通达便捷为核心的水、电、路、通讯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与市(县)交通网络的对接,优化乡村旅游点内部交通,完善乡村旅游标识体系,重点对乡村旅舍、旅游厕所、民族民居、环卫设施进行改造。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村旅游发展,设立市县两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全市各县(市、区)设立200万元以上旅游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银行10倍以上的货币资金,迄今给予全市41家景区、乡村旅游区(点)、旅游开发扶贫示范乡(镇)、村(屯)、点2亿元的扶持奖励;帮助乡村旅游企业成功争取金融贷款2.8亿元。2012—2014年全市统筹各方投资103.1亿元,滚动建设149个旅游项目,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二是实施乡村旅游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结合“美丽河池•生态乡村”活动,广泛开展乡村、铁路和公路沿线、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生态乡村“三化”建设,加强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培育,保护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适合乡村旅游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提升旅游业与农业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全市现已成功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个、自治区级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4个、“森林人家”5个;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2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是实施标准化示范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东巴凤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基地的创建工作,选择一批资源禀赋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旺、具有一定开发规模的乡镇和村(屯)作为乡村旅游示范点,在体制、机制、政策上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同时,结合河池实际,在广西率先制定了河池市旅游开发扶贫示范乡(镇)、村(屯)、点评定标准,并将年度创建旅游扶贫示范乡(镇)村(屯)点、发展农家乐、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等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奖励,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市建成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19家、广西星级农家乐174家,巴马、凤山被列为广西开展旅游扶贫合作试点县。

  四是实施旅游商品研发工程。早在2011年,河池市就编制了《河池市旅游商品系列品牌及项目总体策划方案》,成立了河池市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强化顶层设计与引导。每年组织开展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制作大赛,并将历年来获得全国、全区、全市的旅游商品收集整理,引导企业和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积极参与旅游商品的创意开发,全市初步形成了金属制品、民族刺绣、玉石雕件、竹木藤编、特色食品等五类旅游商品,有效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扩大了乡村旅游就业,增加了乡村旅游收入。 2014年,南丹锡盘、巴马命河、民族娃娃系列、布贴鸳鸯侧面、环江韦氏铜鼓、东兰音乐铜鼓、传世壮锦绣系列、都安“龙凤”牌书画纸、巴马道心火麻油等8种商品被评为首届广西旅游必购商品。

  五是实施乡村旅游市场拓展宣传促销工程。建立市级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机制和体系,设立河池市旅游市场拓展资金,大力推介养生乡村游、生态乡村游、民俗乡村游、特种乡村游、红色乡村游、红水河乡村游等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搭建平台,每年举办“河池旅游大篷车”活动并召开旅游开发扶贫现场会暨乡村旅游推介会。在乡村旅游区(点)举办“三月三”、祝著节等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方式推介我市旅游;建立河池旅游和长寿旅游APP平台,加强与大型旅行商、旅游电子商务的合作,努力拓展乡村旅游宣传促销覆盖面和效果,全面提高全市乡村旅游知名度。

  六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开展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能工巧匠传承人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2011年以来,结合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和扶贫“雨露”计划,借力组织部、人社、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培训政策和资金,全市共举办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85期,参训人数达3093人次;同时,先后组织旅游系统干部、旅游从业人员120人次参加国家、自治区组织的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提升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旅游+扶贫”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目前,河池市乡村旅游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主办、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扶贫新格局。已成功打造了“旅游+农业的农业观光体验型、旅游+林业的山水生态养生型、旅游+民俗文化的民族文化体验型、旅游+新农村建设的生态乡村闲度假休闲型、旅游+红色文化的红色文化体验型”等五种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拓宽了扶贫渠道,形成了“公司+旅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 “旅游合作社+农户”、“能人+基地+农户”、“个体农庄(农户)”五种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例如,南丹歌娅思谷乡村旅游区是“公司+旅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典范,它所属的东谋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瑶里村甘河屯的农业旅游开发合作社合作,一方面解决村民就业100多人;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每亩给予租金600元,旅游区域内的农民年均收入从2012年的3250元提高到2014年的12350元。宜州龙珠山庄走的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它所属的广西巨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刘三姐镇小龙村所租土地为基地,一方面吸纳90名村民就业,一方面购买当地农特产品用做餐饮的原材料,带动村民年均人收入从2013年的4000元增至2015年的16000元,翻了两番。罗城县怀群镇伦洞村元蒙屯采取“旅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们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共同参与剑江天门山乡村旅游区的经营管理,共享乡村旅游收益,年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3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0500元。环江致富能人欧永成依托果园基地,不断完善琼园度假山庄的软硬件设施,为游客提供摘果、游泳等乡村旅游休闲活动,并带动周边农户开展农家乐经营创收。村民年均收入从2008年的4560增加至2015年的11340元。多种发展模式,扩大了旅游业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开发扶贫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贡献率逐年提高

  据统计,2015年河池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收入32.1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3倍和5倍。“十二五”期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减少贫困人口7.16万人。在2015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榜单中,河池市荣获的品牌数量均位居广西前列。2015年9月8日,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大化调研时,对河池旅游开发扶贫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图为南丹歌娅思谷4A级景区

图为南丹县王尚屯白裤瑶民族特色村寨。

 

图为河池市巴马国际旅游养生旅游学校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