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与西南中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研究

15.01.2015  00:4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广西要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客观上要求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等方面来综合测评西南中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从测评结果看,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在中南地区相对落后,与西南地区比优势不明显,发展的均衡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落后等制约。应创新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推动产城融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新型城镇化布局;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型小城镇。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城乡统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政策平等,产业互补,差距缩小。二是产城互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三是节约集约,强调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节能降耗,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实现集约高效城镇化。四是生态宜居,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确保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走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五是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相协调,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广西与中南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比较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处理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按照可获得性、可量化性、代表性等原则,结合目前有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分析,在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等方面,选择27个指标来综合测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见表1)。

表中指标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来设置。最大或最小临界值依据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实际状况,按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设置。阶段目标值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按高标准的原则来设置。

指标数据标准化依据指标属性进行分类处理,正指标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计算公式为:

适度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根据指标数据所处区间,按正指标或逆指标的公式计算。

公式中:为指标标准化数值,为指标实际值, 为最小临界值,为最大临界值,为阶段目标值,为度量区间。标准化处理后,均在[0,1]。

根据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结果和相应权重,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地区的评价值,表示该地区第个指标的标准化结果,表示第个指标的权重。按计算公式,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分值满分为1分,评价分值越高,说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越好,反之亦然。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结果

在测算过程中,指标数据取自2013年中国和有关省份统计年鉴,按照标准化和综合评价的计算公式,得出2012年中南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结果(见表2)。

(三)广西与中南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比较

1 、总体比较分析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在中南地区相对落后,与西南地区比优势不明显。从测评总得分情况看,2012年,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为0.477,在11个省区中排第7位,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的均衡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需进一步加强。在中南6省区,广西得分低于广东、湖北、湖南和海南,与广东存在明显差距,仅略高于河南;与西南5省区比,比云南、贵州和西藏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与重庆和四川比有较大差距,重庆市作为直辖市,具有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和后劲。

2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差距分析

——城乡统筹方面,广西得分排第7位,低于中南的广东、湖北、湖南和海南,落后于西南的重庆和四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广西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城乡统筹方面得分低的主要成因,2012年收入差距达到3.54倍,在中南西南仅低于贵州和云南,在排全国第5位,与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目标3.0比存在较大的努力空间;城乡的从业人员比、社区事务财政支出比重、卫生技术人员比等均与阶段目标值存在一定差距,处于中上水平。

——产城互动方面,广西得分排第8位,在中南地区为最低,西南排在重庆和四川之后,主要制约因素是非农产业比重过低,城区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2012年,广西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3.3%,排第10位,在全国范围内排第29位;公用设施完善的建成区占城区面积的比重仅为17.9%,排在第10位,与中南西南地区普遍30%以上的比重,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率为43.53%,与四川并列第6位,与广东和重庆比明显滞后,分别低23.9和13.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产业城镇化,城镇化与非农产业比重的比值为0.52;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的 R&D经费明显匮乏,支出仅占GDP的0.75%,远低于2.2%的小康社会监测目标,有6个省区均超过1%,其中广东达到2.2%。

——节约集约方面。广西得分排在第6位,低于广东、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主要原因是城区扩建和人口集聚不匹配,城市人口承载数量不足,人均GDP小,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率低。2012年,广西城市人口密度为1528人/平方公里,城市的人口集聚度为最低;人口多底子薄,广西人均GDP为2.80万元,只相当于广东的一半,仅高于贵州、云南和西藏,在全国排27位;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广西每平方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 125万元,排在第7位,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生态宜居方面。广西得分排在第3位,逊于广东和海南,主要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互联网普及不足和公共交通工具拥有量少。2012年,广东和海南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为41.2%,广西森林覆盖率虽然比较高,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相对较低,为37.5%;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普及率,广西为34.2%,低于广东的63.1%和海南的43.7%;广西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辆为9.18标台,均少于广东和海南。此外,海南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均排在第一位。

——协调发展方面。广西得分排在第7位,低于中南的河南、湖南、湖北和西南的重庆、四川、云南,主要受制于居民收入增长慢,医疗机构服务设备不足,以及城乡保险覆盖面较窄。剔除价格因素,2011-2012年,广西是七个居民年均收入涨幅低于GDP的省份之一,两指标比值为0.98,仅高于重庆和新疆,但重庆收入和GDP的增速明显高于广西。2012年,重庆、四川等7个省份的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均超过4张,广西为3.6张,排在第8位;广西城乡保险覆盖率为55.2%,仅高于贵州的54.8%。

三、广西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区域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广西基本情况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充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一)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制定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大力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广西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新型城镇化成为重要支撑,并在打造广西经济升级版中凸显其战略地位。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优惠政策,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纳入国家重点培育的城市群,西江干流成为重点开发的城镇化地区,国家城市群战略将覆盖广西主要城镇地区,为全面提升广西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 、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凸显。 城镇化发展需要产业发展支撑,产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广西在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中,建设用地需求大,但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土地供求形势日趋严峻,耕地减少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局部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环境破坏时有发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

2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约城镇化发展。 尽管近几年广西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较大。2012年,广西人均GDP在全国排第27位,仅相当于全国的73%,低于广东、重庆、湖南、海南、四川;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 13.9%,而全国为22.6%;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500元,仅相当于全国的55.3%,在全国排第29位;县域城镇化率仅为31.3%。贫困县较多,广西国家级贫困县28个,占全区68个县的四成以上。

3 、产业结构性问题对城镇化制约明显。 广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阻碍城镇化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缓慢,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16.7%,在全国仅比海南和新疆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达到53.5%,比全国高19.9个百分点。工业产业落后、集中度低,积聚效应不明显,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低,2012年工业化率为2.43,全国为3.81,低于广东、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传统服务业升级步伐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4%,新世纪以来比重不升反降。特别是广西重工业占工业比重在60%左右,黑色、有色、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性行业为广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行业等产业结构问题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4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滞后制约城镇化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较低,2012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全国的86.5%和75.9%。高级人才培养力量薄弱,只有广西大学列入全国重点大学,广东、四川、湖北、湖南、重庆等省份重点大学数量均多于广西,且综合竞争力较强。人才资源总量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窄,扶贫攻坚任务重,卫生事业发展较为落后,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困难多等。

四、广西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思路

城镇化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推进城镇化的思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一)创新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1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大中小城市、特大城市怎么落户的政策作了具体的解释,明确了具体的政策。就是要兼顾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实际,根据人口的规模和各地综合承载能力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总的要求是,能放开的放开,该控制的控制。对建制镇和小城市是全面放开,基本没有门槛,只要有意愿、想落户,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含租房)都可以落户。中等城市是基本放开,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就业,按照先后顺序排队,有意愿落户的,一般也都可以落户。对大城市能放开的也尽量放开,城区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城市,只要有合法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并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的年限就可以落户。城区人口300万到500万的城市,要适度控制落户的规模和节奏,防止人口增长过快。对于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通过建立积分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落户通道。按照国家最新政策要求,有序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遵循自愿原则,重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人口落户问题。对南宁、柳州、桂林大城市,探索建立可行的积分落户制度,为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把依附在户籍上的市民待遇逐步转移到居住证上,实现就业创业、子女就学、住房政策、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方面与当地居民享有平等权益。中小城市和县城降低或取消本地农业人口进城落户的设定条件,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的迁移政策。

2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体制机制。 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市民化农业人口的土地交换、户籍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等问题,切实做好制度变迁安排。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乡水电气供应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覆盖全域、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城乡道路网络建设,努力达到城乡共享交通设施与运输服务。

3 、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 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新机制,采取商品房建设项目、“三旧”改造项目中配建和择地集中建设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增加保障房供给,合理规划建设项目的区域分布,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城中村规划和管理,引导有序发展,加大城中村周边基础设施投入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避免城市新二元化出现,以及避免城中村改造中农民工生存空间缩小。完善农民工住房的公积金、财政补助、金融信贷配置等相关制度。创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农民工家庭退出宅基地补偿机制,为农民工市民化奠定殷实基础。

4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关键问题在于市民化成本,需要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承担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市政设施的主要职责。所在企业单位要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配合政府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提供一定的住房保障,有条件可以自建或合建员工宿舍。农民工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增强创收能力,争取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住房供给问题。

5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强化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高等学校、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同时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6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实行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严守底线,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合理保障中心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镇的建设用地供给。扩大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范围,优化土地收益支出结构,强化土地二级市场交易管理。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改革完善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二)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1 、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镇化,正循着一条人口和资源不断向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聚集的道路推进。由于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落差,繁华都市被贫困地区包围。在城市里,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土地、淡水等资源严重短缺,房价不断攀升;而在临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投资严重不足,资源大量闲置,半小时车程之内房价相差十倍以上。只有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在大中城市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展周边小城镇建设,这样才能优化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使得我们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2 、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构筑“四化同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有利条件,打造工业园区、全域布局的产业园区过程中,推进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实现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园区成为宜工宜农宜居的小城市、传统单打独斗的农业转变为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园区。与此同时,加快周边有基础、有条件乡镇的城镇化建设,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都市型农业大镇,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3 、加快新型农业化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加快新型农业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发展集生态旅游、园林景观花卉、休闲垂钓与文化娱乐、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型业态,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多元化需求,为创造新型农村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建议:

(1)进一步调优产业规划,发展适应新型城镇化的现代农业新型业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仅需要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农产品,而且也需要生态、休闲的精神追求。因此,在注重农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功能拓展,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生活体验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民居建设、乡村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新型消费需求,开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业态。

(2)大力推行农村土地规范流转、适度集中,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配套完善运行规则、办法,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严格禁止一户多宅。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把农村分散的土地,特别是无力耕种的撂荒土地通过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向规模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适度集中,发展规模化的业主制、公司化农业,提高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3)科技兴农,高效兴农,机械化兴农,不断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机械化代替人力耕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不断深化耕作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地推广多种科学种植模式,走出一条种养殖业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三)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新型城镇化布局

1 实施城镇群战略,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是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突破单个城镇单兵突进的传统模式,积极发展集聚效率高、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引导空间相邻、人文相通、资源禀赋相近、经济特征相似的城市集群发展。广西可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以核心城市为依托,把周边的中小城市、小城镇紧密衔接起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重点构建北部湾城市群和桂中、桂北、桂东南城镇群。

——北部湾城市群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市,以南宁为核心促进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玉林、崇左2市,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战略支点的核心引擎。

——桂中城镇群包括柳州、来宾2市和河池的部分市县,以柳州工业重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来宾、河池一体化发展,建设成为西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桂北城镇群包括桂林、贺州2市,以桂林为核心,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桂林、贺州交通基础设施互通,产业互补融合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城镇群。

——桂东南城镇群包括梧州、玉林、贵港3市,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以梧州为核心,促进3市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两广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2 、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 2013年12月开始,广西陆续开通南宁至桂林、柳州、北海、防城港、钦州、梧州等地的高铁。动车组开行后,广西桂林、柳州、南宁、梧州、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城市间实现了铁路高速衔接,形成了北部湾城市的“1小时交通圈”、到区内各主要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以及到相邻省会城市的“3小时交通圈”。形成便捷对接中南、西南重点城市的快速通道,形成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客运网,形成便捷、大能力出海客货通道,形成“西江经济带”由江及海的水铁联运通道、开辟进入广东的快速新通道,建成“一轴四纵四横”路网主骨架、“成环配套”城际网。

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广西铁路大发展实现市市通高铁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广西大力发展铁路建设,到2025年,广西铁路建设累计投资规模约4000亿元;到2017年,实现全区设区市“市市通高铁”。高铁时代的到来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对城镇化格局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要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一是坚持以产兴城,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与突破点,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和集聚能力,带动周边农村的城镇化。二是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工业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城镇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将北部湾城市群和桂中、桂北、桂东南城镇群有效衔接;二是构建城镇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支撑,加快构建城镇群内部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三是加强城镇公共交通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公交优先、便捷换乘的原则,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加快城市道路、立交桥、地下通道等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干支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统筹规划道路交通与停车系统,改善非机动车、步行及残障人士的通行环境,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四是加强城镇供电、供气、通信、给排水、地下管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洪排涝、防震减灾等应急防灾能力建设。

5 、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把城镇化布局与公共服务布局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建设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各级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保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重点突出学校、医院、养老服务、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平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城镇商业网点及市场设施,加快县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乡流通现代化和消费便利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支持民营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

6 、稳步推进社会管理一体化。 一是要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将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由城乡分割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创造城乡一体行政管理模式,尽快消除城乡社会管理体制的二元特性。二是要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有些地方要退出交由市场决定,厘清政府职责,从而达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一体化下,城乡居民享受同等权利和发展机会。

(四)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型小城镇

广西做为全国唯一沿边、沿海民族省份,具有山地、石山、丘陵和平原等多种地貌,且矿产、动植物、海洋、旅游、水利资源丰富,为建设多样性的小城镇提供优厚的条件。

1 、城郊型小城镇。 毗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可依托大中城市,以融入城市、服务城市为切入点,加快城郊型小城镇建设发展。因地制宜,利用城市产业外移,大力发展现代交通物流、各类产业园区及特色农业产区。集镇居民离土不离乡,亦工亦农,既为城市和工业园区提供大量劳动力,增加收入;又居住集镇,兼种粮菜,极大地降低生活成本。

2 、旅游型小城镇。 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可以发展为特色旅游型小城镇。大力加强交通、宾馆、饭店、游乐场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适度开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兴办商场和购物中心,延伸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观赏型、品尝型、体验型农业,配合旅游业的开发建设。

3 、交通枢纽型小城镇。 位于铁路、公路、河流的交汇处,或毗邻空港等交通枢纽地带的小城镇,是一定范围内的物流、人流的中转站,以此为依托发展交通型小城镇。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散的服务业,视其不同特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4 、边贸型小城镇。 广西陆地边境线长,发展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8个县(市、区)与越南接壤,现有边境口岸12个,其中东兴、凭祥、友谊关、水口等4个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另外还有25个边境贸易点,各边境口岸和边贸点都有公路相通。从凭祥市友谊关至越南谅山市仅18公里,到越南首都河内市180公里。湘桂铁路与越南铁路连接,火车可直达河内市。充分利用沿边优势,通过科学制定有关政策,促进边贸型小城镇更大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软环境建设,把边境小城镇建设发展为旅游集散地或物资集散地。突出边境贸易功能,以贸易促进工业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或加工型贸易,推动出口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