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老战士:侯秀云

20.11.2015  12:38

▲ 1947 年,张复海、侯秀云伉俪在冀东军分区警备二团时的合影

 

——抗战烽火中走出的共和国第一代检察官

 

今年的9月3日是我国首个法定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的国人身怀民族大义,一心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前赴后继冲向抗战最前线,浴血奋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驱逐日寇,保家卫国。是他们用血与肉的忠诚浇筑胜利,谱写了一首伟大的英雄赞歌。时光荏苒,虽然战争早已结束,但是历史不应被遗忘,我们要铭记先烈们艰苦卓绝的付出。

8月31日下午,我们来到原冀东军区医院护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原人事处副处长侯秀云的家里,倾听老人讲述她的抗战故事,触摸那段峥嵘岁月,一起重温民族的记忆。

 

年少抗战:

那时每天都充满干劲

 

侯秀云的家庭是一个根正苗红的“检察之家”,爱人张复海同志(已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穿过大门外种植着花草的花圃,进入到侯秀云的家中,客厅面积不大,却打扫得纤尘不染,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与普通人家无异。然而,墙上悬挂着的泛黄老照片,以及写满敬语的牌匾,一切都清楚地显示着屋主的传奇身世。老照片里,身着戎装的人们脸上透露着坚毅与浩然正气,似在向来客无声诉说着屋主那一段不平凡的过去。

见到侯秀云,你几乎想不到她有着88岁的高龄,和她交谈,她应答迅速,思路清晰,声音中气十足,对时事新闻也很是了解。谈论起即将于9月3日举行的盛大阅兵,老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们国家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们这些从抗战烽火中走过来的老同志看着心里十分高兴。这次的阅兵不仅有我们三军方阵,展示我们的先进武器,不少外国元首也前来参加,办得很隆重,不仅对我们国家各民族是个鼓舞,对全世界人民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回忆起那场惨烈而持久的抗日战争,侯秀云依旧迸射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她说:“日本在甲午战争开始就侵犯我们,‘九一八事件’以后更是大举侵华,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要缅怀革命先烈,更要面向未来,珍惜和平。

侯秀云出身于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家庭,她的姨姨、姨夫早年参加农村运动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受家庭的影响,更有着面对日军入侵家园的仇恨和责任感,1945年,年仅16岁的侯秀云毅然参军,来到冀东军区一个卫校里学习医护知识,正式成为一名革命军人。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后,侯秀云被派到冀东军区医院二所,成为一名护士。

在军区医院里,侯秀云和同事们为在前线负伤退下来的战士们救治护理,每天忙碌不停地为他们包扎伤口、上药、换药、护理、清洗纱布……“当时的护理工作不像现在这样分得那么细,哪里需要人就去哪里工作。”侯秀云告诉记者,战事吃紧,战士们英勇抗敌,谁也不退缩,真的是“轻伤不下火线”。医院里收治的都是重伤员,几乎没有一例轻伤伤员。来到医院的同志基本上都是重伤或者无力再战,才会被组织强令退下火线回来治疗。每天,侯秀云来到河边为战士们清洗衣物、纱布和绑带,清澈的河水经常被战士们衣服上的鲜血染红,侯秀云被战士们舍生忘死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面对繁重的工作,侯秀云勇敢热情,不嫌脏不怕苦,更没有退缩,怀着崇敬的感情去做好每一件事,每天都觉得干劲十足。不久,由于工作突出,侯秀云就由一名小护士升任护士班班长。

 

一个信念:

跟着党走,救亡图存

 

抗战时期,条件艰苦,侯秀云所在的医院甚至没有独立的院区和病房,医生和护士都住在老百姓家里,和老乡们一起同吃同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侯秀云常常被老百姓质朴的感情所感动:那个年代缺衣少粮,加上日军经常进村烧杀抢掠,“就跟现在电视上演的那样,见到什么东西都抢走”,百姓们经常饿着肚子,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就很满足了,可是百姓们对战士们却很好,一有鸡蛋、猪肉等好吃的东西自己都舍不得吃,先留给抗战的战士们;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可是百姓们宁愿让出热炕给战士们睡!情意动人,军民鱼水情深。

一天,侯秀云收治了一位从前线抬下来的老同志,经诊断,老同志需要截肢,鲜血染红了整条裤子,但他意志坚韧,在治疗过程中不发一语,忍着巨大的疼痛,还对医护人员彬彬有礼,感谢他们的救治。老同志是怀着怎样的信念与情怀,才使他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痛苦的隐忍?老同志那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侯秀云和其他在场的人感动不已。

正是因为这些人间大爱,深深地触动着侯秀云,深厚的鱼水情和抗战的强大精神支撑,使侯秀云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于是,她积极入党。她就一个信念:跟着党走,救亡图存,实现共产主义。她的信念纯粹而坚定。

差不多在这一时期,侯秀云认识了时任医院政委的张复海同志。两个人志同道合,经过战火洗礼的爱情更珍贵,他们结成了一对战火伉俪。平日里,这对战火伉俪经常相互交流工作心得,相互探讨业务和经验,相互扶持,鼓励对方为革命多作贡献。

就这样,这对军旅夫妻一起从冀东一直辗转热河、北京、甘肃、宁夏、山西等地,两人一起携手走过了许多腥风血雨、惊心动魄的时刻,终于,迎来了新中国成立。

在采访中,侯秀云的二儿子张晓鸣告诉记者,侯秀云作为一个老党员,对党满怀深情,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党养大的孩子,对党和国家怀着无比的深情和热爱”。

张晓鸣说,母亲和父亲一直以党员的标准教育子女,平时更是严于律己。父母从战争走过来,深知和平生活的珍贵,他们在生活上从不比拼奢华和讲求享受,并一直教育子女们为人要正直、做事要光明磊落。张晓鸣说,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几个兄弟姐妹们,他们待人接物各方面都有着革命家庭的烙印。

 

深厚情愫:

后半生献给检察事业

 

1950年,经组织安排,侯秀云来到最高人民检察署报到,开启了自己的检察职业生涯,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成为共和国第一代检察官。

她首先进入了文印科,在那儿,她从零学起,开始接触检察工作。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侯秀云一点一滴地学习检察课程,加强业务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侯秀云对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随后调入了控诉处,从事更为专业的检察工作。她积极上进,要求进步,于1951年到1954年期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完成了为期三年的业务学习。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兴,各个行业正是最渴求人才的时候。侯秀云深知和平得之不易,也盼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就像一块海绵一样,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并且牢牢把握,十分认真地去听每一堂课、学习消化每一个知识点。后来,侯秀云又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计划系,进行更为系统的学习,以适应检察工作。

20世纪60年代,张复海同志根据组织的安排调入广西,先后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长。侯秀云夫唱妇随,也一起来到广西,先后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控诉科科员、人事科副科长。侯秀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期间,兢兢业业,为推动我区的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直至1983年离休为止,为检察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后半生。

侯秀云离休后,过着规律而平淡的日子,依然热心关注国计民生,还有她为之奋斗了半辈子的检察工作。每天,侯秀云准时打开电视,收看新闻,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要闻和时事俨然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她还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方式密切关注时事民生热点,遇到重要新闻或者中央新出台的政策,她还会以剪报、写手抄报、做笔记等做好记录。正因为时刻心怀祖国,侯秀云对于国家动态和党的各项政策了然于心。在采访中,侯秀云称赞党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反腐斗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甚感欣慰,对于新时期背景下我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侯秀云信手拈来。此外,离休后的侯秀云“离岗不离线”,十分牵挂我区的检察工作动态,每期《公诉人》杂志是她特别喜欢和必定要阅读的期刊,并通过多种渠道关心、支持检察工作。前段时间她在杂志上看到关于自治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崔智友深入百色市6个基层检察院和崇左市4个基层检察院对司法办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推进检察改革和基层检察队伍建设工作开展调研的新闻报道后,感慨地说:“现在年轻一辈的检察官工作越来越规范了,也更加专业化了。检察机关联系群众、开展‘三严三实’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好很到位,我觉得很欣慰。”记者向她请教年轻检察官如何做好检察工作,她毫不犹豫地说:“一定要加强学习。政治学习和检察业务学习都必不可少。

侯秀云的家人告诉记者,侯秀云老人心态平和、知足常乐,生活健康节制,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能力也很强。作为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侯秀云甚至学会了使用微信,并为家人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自己担任“群主”,时不时在群里和晚辈家人聊上几句,了解后辈们的生活工作情况。

听到这里,记者惊讶不已,并向老人推荐了广西检察院的微信公众号“广西检察院”。老人听罢欣喜地唤人拿来自己的手机,熟练地点开微信,麻利地加上公众号,乐呵呵地说:“以后关注这个微信号我就可以随时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了,真是方便!

在采访中,侯秀云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对党、对人民那种深沉的爱令记者动容。采访结束后,老人送我们出门,路过自家的花圃,缤纷的花朵在雨水的滋润下更显娇艳。侯秀云望着自己精心种植的花草,感慨地对我们说:“和平之花来之不易,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去维护她,珍惜她,才不辜负那么多先烈所付出的一切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