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东盟学院打造成一流智库和东盟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30.05.2015  11:03

    

图为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东盟学院院长吴尽昭。


图为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东盟学院院长吴尽昭(中)、东盟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晓强(右一)、东盟学院副院长腾成达(左二)、东盟学院办公室主任刘桂青(左一)、新华网广西频道古婕慧合影。


嘉宾简介:

    吴尽昭,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现任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东盟学院院长。

    新华网广西频道:吴校长您好。广西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高等院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民族团结一直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在教育学生民族团结方面,广西民族大学有哪些特别的措施?

     吴尽昭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民族院校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的教育是我们民族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家都知道,学校、高等学校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但是民族教育又有它自身的特色,比如不同民族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语言,有各自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等,这就使得民族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和复杂。拿广西民族大学来说,几乎56个民族都有,这么多不同民族的学生聚集在同一个校园里面,存在着多元的文化。如何做到民族间的和谐、团结呢?

    这个问题,我们广西民族大学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来说有三方面的内容我们做得是比较好的。

    第一方面就是公共课的设置。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全校的公共课,也是必修课,也就是说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才能够拿到这个学分,才能够毕业。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一大特点是“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同时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是离不开的。

    第二、我们非常注重民族意识的调控。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绚丽多彩的文化习俗,我们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和谐、共存,不要排斥其他民族。广西民族大学在民族意识调控方面,有相关的课程设置,这个课程我们也获得了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采取的讲课模式也非常有创新性,讲究“习、研、演、练”。其中,“”和“”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学习、交流;“”就是表演,很多少数民族有他的优秀文化,有传统节目,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我们就让他以节目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就是实践,比如做一些相关的调查等等。

    大家都知道,2014年的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和谐方面,应该强化“四个认同”,也就是祖国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目前,我们学校,也在对这方面进行仔细的研究,希望在学生的课程设置方面,能够更加充分地贯彻落实这“四个认同”。

    第三个我要讲的是,我们学校还设置了一个民族干部培训基地,这个是直接受学校领导的,是一个自治区级的基地。我们广西是个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训,特别是民族团结、民族和谐方面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总的来说,我讲的这些就是以点带面,以这几个亮点工作,使大家对我们学校在民族团结、民族和谐方面做的特色性的工作有一个了解吧。

     新华网广西频道 :了解完民族团结,我们还想请您谈一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呢?

     吴尽昭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目前的一种趋势,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面临的、不可避免的事情。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是国家和个人,都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支持,才能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拿我们广西民族大学来说,我们的办学方针和路线就是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古代的时候信息比较闭塞,那时候的“三人行”可能要三个人见了面一起聊才行,现在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我们处在不同地域的人,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探讨。

    关于民族文化如何走出去,我想这个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个就是“特色发展”。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大家也是比较认可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说要特色发展,你没有特色,跟在别人的后面,别人干什么你就做什么,这个很难做到发展和超越。

    我们广西有很多历史悠久的文化,比如骆越文化、花山文化、布罗陀文化等等,特别是大家都知道的、传播非常广泛的刘三姐的山歌文化,这是非常著名的。怎样把这些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发展起来,传播出去,进行传承和创新,需要研究和摸索。

    第二点我认为更重要的,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国际化和信息化。现在的信息技术它本身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那么怎样充分地利用这个工具,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发展、进行创新呢?我经常提倡的一个观点就是,要进行文理交叉。比如说动漫动画,我经常跟我们同事讲,广西的刘三姐文化,有《刘三姐》这个电影,大家基本上都看过,刘三姐跟莫老爷对歌。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动画、歌咏比赛、甲方乙方进行比赛,这个对于我们广西的山歌文化的传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的效果,也能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那就是机器翻译。少数民族语言,你怎么跟汉族之间,或者跟其他语言,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一个自动的翻译,这些软件也很有研究的必要。

    第三点我想强调的就是“协同创新”。我们高等教育做了一个“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强调的就是协同创新,就是“产学研”合作。我们高校不能闭门造车,特别是文化产业,因为要想把这个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走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是必须的。这方面我们高校能做到的就是跟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

     新华网广西频道 :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是需要良好的平台和载体的,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在培养面向东盟的社会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方面可谓是权威,那我们东盟学院在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吴尽昭 :东盟学院是2010年挂牌成立的,这个学院得到了自治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教育厅的大力支持,比如刚开始成立的时候,自治区政府就给我们支持了一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东盟学院大楼,在我们广西民族大学的新校区,这个大楼是3万多平米,现在已经启用。同时教育厅也在全区设立了7个科研中心,中国—东盟研究中心设立在东盟学院,每年还给一千万的资助,现在已经给了三年,这些都属于雪中送炭,对于我们东盟学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广西民大最著名的,在海内外影响最大的就是东南亚小语种,包括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马来语等等东南亚语言。我们在相关专业建设方面在国内是比较著名的。

    我们以这些专业、以东南亚语言为基础,进行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专业和学科建设。比如我们不单纯教语言。比如,你是越南语的学生,并不是就只是学越南语,我们会把学习内容扩散到各个专业、各个学科里面去。我们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其他学院,在这些学院,我们都开设相应的东南亚语言课程,面向东南亚的。比如说你在商学院可以学习东南亚商业、经贸、金融知识,你在管理学院可以学习东南亚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

    我们的办学模式有“2+2”、“3+1”,就是说你四年时间里,可能前两年在我们广西民族大学打下基础以后,后两年到对象国继续学习。比如说,你学的是泰语和商贸专业,那你就到泰国的学校、一些跟我们有合作的高校,读后两年,然后拿我们两个国家的毕业证书。这个对于学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在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我们东盟学院刚成立的时候,就设置了6个研究所,包括东南亚外交研究所、东南亚法律研究所、东南亚族群与教育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所等等。就是根据我们学校在各个领域的实力成立的,这样做的主要的目是要打造“四个高地”:第一,我们高校最核心的任务,高端人才的培养,我们东盟学院主要是研究生的培养;第二、就是科学研究,关于东盟问题的一些科学研究;第三、我们要建设一个面向东盟的国家级的智库,我们现在正在做,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第四个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做成一个权威的专门针对东盟问题的信息发布平台。

    我们要建设这“四个高地”。这四个高地,大家一看比较散,可能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好像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什么都做,但是我们主要聚焦在哪?那就是东盟现实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我们强调的还是智库和信息传播的一个权威平台,其他的科学研究也好,人才培养也好,实际上都是围绕着现实问题的研究。这是我们东盟学院一个整体的架构。

     新华网广西频道 :东盟学院成立以来,在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友好往来和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贡献。我国现在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您觉得对东盟国家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呢?

     吴尽昭 :“一带一路”现在是一个国家战略,这是一个大手笔的气势磅礴的战略。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重要战略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个对东盟国家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想就是四个字:合作共赢。我们东盟学院在这里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刚才我已经提到了我们东盟学院的功能,主要是做智库和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在配合相关战略方面,包括“一带一路”战略,包括我们广西的国家战略,比如北部湾开放开发、西江经济带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计划等,都可以产生很多交融。

    我想,广西的特色主要还是面向东盟,因为双方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至于该怎样相互支撑、相互关联,这需要专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东盟学院就是有这一方面的优势,在东盟研究方面,政治、外交、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专家相对比较多,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组织,发挥我们东盟学院智库、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

     新华网广西频道 :吴校长,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未来东盟学院在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是什么?

     吴尽昭 :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属于团队建设方面的。刚才我已经讲了,我们是研究针对东盟问题的,关于东盟现实问题的研究。这个现实问题好多都是突发事件,本身你要做这方面的研究,它很急迫。举个例子,我本身是搞计算机的、搞自然科学的,要是做一篇论文,时间可能会比较宽松,今天做点明天做点,没有那么急迫。但是像这些突发事件一旦出来了以后,你要迅速给出对策来,提供一些咨询、建议,积淀不够深的话,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要做好基础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设,从人才等各方面提升我们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

    第二方面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前几周,在自治区党委礼堂,彭清华书记说了“四个意识”,我回来以后也认真思考了,我们东盟学院不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还是文化传承的创新方面都要注意的。第一、抓住机遇。一个问题出来了,你没有及时赶上,或者没有能力在很短时间内解决它,可能就失去这个机遇了。第二个就是创新意识,第三是生态意识,第四是法制意识,这个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

    我们广西经常说要发挥“后发优势”,也就是说虽然我们起步慢了,但是别人起步快的有一些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生态环境、能源方面,我们就不要再犯那些错误。东盟国家也一样,他们的发展可能也要面临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之间,怎么掌握这个度,这些经验我们都是可以借鉴的。当然法制建设也是重中之重,中国—东盟自贸区相关的一些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些东盟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为宗教、体制、文化不同,所以这一方面研究起来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总的来说,我们要坚持这四种意识,去做好东盟学院的各项工作。

     新华网广西频道 :确实,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借鉴学习并加强创新,才能走出自己特色道路,才能不断发展强大。听完吴校长的这么多介绍,我们也对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有了一定的了解,谢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