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打响“蓝天保卫战” 创造奇迹 重现蓝天

14.01.2016  17:44

   2015年12月17日,在“2015年乌鲁木齐市改善民生11个方面100件实事办理工作情况”会议上,乌鲁木齐市环保局副局长侯世健介绍了2015年在治理大气污染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实事落实情况。

  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为了改善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从2011年起启动新一轮“蓝天工程”,大规模实施“煤改气”工程。四年来乌鲁木齐市累计投入332亿元,实施了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污染企业关停搬迁、机动车污染治理等重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截止2015年年底,乌鲁木齐的“蓝天目标”已基本达成,乌鲁木齐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预计优良天数313天,比2014年增加了3天。

  自实施蓝天工程以来,乌鲁木齐市的空气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从往年重点城市的末位跃至中位,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城市之一。

  “蓝天工程”毫无疑问是乌鲁木齐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优美牧场 “霾”进传说

  2010年,第一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治理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一座边城的大气污染治理被提到国家层面实属罕见。

  “要在四五年时间内,解决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严重问题”。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许下庄严承诺。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治理大气污染,还首府一片蓝天!”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的誓言,落地有声。

  空气污染,绝不只是空气脏一点这么简单。世卫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司司长玛丽亚 内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最大的环境健康威胁。”世卫去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全球约700万人死亡与空气污染相关,这一数据是先前估值的两倍。

  乌鲁木齐在蒙古语中意为“优美的牧场”,却一度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冬季大气污染曾是乌鲁木齐市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乌鲁木齐的冬季随处可见冒黑烟的烟囱,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煤烟味儿。刚刚下到地上的雪,没过多久就会落上一层黑灰。“抬头不见蓝天、低头黑水横流、进门先擦桌椅、出门空气刺鼻”就是乌鲁木齐冬天的真实写照。

  乌鲁木齐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新生表示,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在全国空气质量排名中,曾多次位居“倒数第一”。

  李新生说:“ 2010年之前,进入采暖期的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大多劣于三级标准。尤其在每年入冬后长达6个月的供暖期内,乌鲁木齐城市上空如同顶着一只“黑锅盖”,雾霾笼罩、空气污浊。从1997年11月开始,乌鲁木齐的空气污染指数均在101以上。从当时的数据来看,空气质量还没恶化到相当严重的地步。但是到了1998年,短短一年的时间,乌鲁木齐便名列全球10大污染最重城市的第三位。2000年,全国46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乌鲁木齐排列倒数第一。2002年,乌鲁木齐空气质量连续6天处于5级重度污染,在全国74个环保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但成为危害民生的健康隐患,更成为影响乌鲁木齐乃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发展。为消除这个“隐患”,自1998年起,乌鲁木齐市启动实施了“蓝天工程”,但成效并不明显。

  创造奇迹 重现蓝天

  2010年,第一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治理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力争四到五年解决好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问题”的奋斗目标。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市委书记朱海仑号召全市开展治污攻坚战。

  自2010年始,乌鲁木齐市坚持把治理大气污染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五年来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实施了126个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从2013年起,乌鲁木齐市所有施工场点均推行绿色施工标准,严格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对所有进入城区的载货车辆采取密闭、清洗等防尘措施,有效抑制交通扬尘;大力开展清洁城市运动,严禁露天焚烧垃圾、塑料、秸秆等,生活垃圾必须密闭收集,及时清运;各大电厂必须采取密闭煤仓、密闭带式煤炭输送方式;加强对露天采石、采矿作业的扬尘治理,完善环境管理措施。

  2012年,乌鲁木齐市政府筹资121亿元,以极大的魄力、极强的措施,开展了国内最大规模、建设速度最快的“煤改气”工程。

  按照“应拆尽拆,非拆即改”的原则,拆除大小燃煤锅炉1.7万余台,新建燃气锅炉960台1.84万蒸吨,铺设燃气输配主支管网250公里,改造后城市天然气供热比重由过去的22.2%提高到76%。

  当年,乌鲁木齐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创1995年乌鲁木齐市有空气质量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一举摘掉了全国重点污染城市帽子。

  乌鲁木齐市环保部门采取最为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包括加大监测、监察力度,严厉查处企业污染物排发超标等违法行为;对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区域、企业和单位,不予审批新建和扩建项目;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生产;对经整改污染物排放仍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加快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削减氮氧化物排放量。

  乌鲁木齐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新生说:“为了严格落实‘八个一律’措施,今年的环保工作主要是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以颗粒物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同时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各类污染治理,目前来看,的确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3年1~8月,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位居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第46名,在西北地区城市中位列第二。

  2014年空气优良率达到85.6%,在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从2009年以前的排名末位上升到前20位左右。

  同在一座城市,共享一片蓝天。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公众对首府的“煤改气”工程满意度达到96%。

  据数据统计,乌鲁木齐四年来累计减排烟尘3.1万吨、二氧化硫15万吨、氮氧化物5.8万吨,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每年都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特别是二氧化硫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2013年乌市空气优良天数为304天,优良率达83%,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2009年增加42天,在全国74个重点监控城市中由污染最重、倒数第一,上升到排名前20位左右,创造了首府历史上又一个奇迹。

  “煤改气”冲出“霾伏”

  据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管理办公室综合科副科长胡欣介绍,2013年,乌鲁木齐继续巩固“煤改气”成果,投入137亿新建大型锅炉房80座,安装燃气250台5500蒸吨,主城区实现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2013年1-8月,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位居全国74个重点检测城市第46名,在西北地区位列第二。

  “乌鲁木齐市的“煤改气”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清洁能源置换行动,这一工程让参与建设指导的北京专家都为之惊叹,原因就是北京市的“煤改气”工程进行了15年才改造了1万蒸吨锅炉,而乌鲁木齐市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1.29万蒸吨改造任务,比北京15年的改造量还多2900蒸吨,改造规模和建设速度在全国也是空前的。

  这两年来,乌鲁木齐共筹措258亿元治理大气污染,搬迁污染企业55家,拆除燃煤锅炉1.7万多个,新建燃气锅炉960台,也最终成为全国首个气化城市。

  2013年,乌鲁木齐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关停了有着60年历史的新疆第一座火力发电厂苇湖梁电厂。红雁池、红二电、乌热电、神东四大电厂也实施了冬季减少一半以上发电量的方案。据统计,这五大电厂年耗煤量约为947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1.77万吨、5.78万吨和1.38万吨,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14%、34%、22%,因此五大电厂的顺利关停和减量发电,直接关系到乌鲁木齐大气治理的成效。

  “燃气供热比燃煤供热的成本高了很多,“煤改气”工程之后,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十几个亿补贴给燃气供热企业,以保障冬季供热的正常运行。供热企业也必须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供热参数,以确保居民家中的室温达标。为了确保市民冬季正常采暖,不低于20℃的室温也成为政府针对供热企业的一项考评考核。”胡欣说。

  由于“煤改气”工程的重大突破和成功实践,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总局将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工程的天然气改造和应用技术确定为国家标准,乌鲁木齐市也因此荣获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治污频出“组合拳”

  守住绿水青山,才能拥有金山银山。改善乌鲁木齐的整体环境,既要“改天”,也要“换地”。

  数据统计,乌鲁木齐市近4年的绿化面积,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目前,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07平方米,2013年乌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针对机动车辆迅猛增长、尾气污染明显加重的状况,乌市在全疆率先实行黄、绿标分类管理,对全市所有车辆进行环保检测,不达标车辆不予准入。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黄标车”限行和“无标车”禁行政策,目前全市已淘汰相关车辆2.05万辆。同时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新增和更新大批环保公交车,快速建成5条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BRT,大幅提高了公共交通分担比例,降低市民对私家车出行的依赖。

  同时,加大周边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对一号冰川、柴窝堡等重点生态区域实施生态修复,有效治理和保护了乌鲁木鲁木齐河、水磨河、头屯河、古牧地河和柴窝堡湖等地表水资源,城市周边森林草场封育、湿地保护和生态植被恢复治理工程稳步推进,逐步构筑首府绿色生态屏障。

  据乌鲁木齐市环保局数据统计,目前,乌鲁木齐市已完成82家企业的限期治理,重点企业均按最严格行业标准及清洁生产一级标准要求完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全市55家污染企业提前一年全部完成搬迁,63家堆煤场实现关停,1.82万辆黄标车及老旧车被淘汰。

  乌鲁木齐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新生说:“五年来,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投入454亿元,实施了以“煤改气”为重点的126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通过“治、气、搬、停、限、控”多措并举,一举摘掉了多年“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帽子。经过持续几年的治理,尤其是冬季供暖由燃煤改成天然气之后,乌鲁木齐污染物排放已大幅下降。2014年,乌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较2010年增加44天。公众对“蓝天工程”的满意率高达96.9%。乌鲁木齐环境空气质量的排名也从往年重点城市的末位跃至中位,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城市之一。乌鲁木齐的冬天又能看到蓝天白云了,市民的幸福指数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气化南山” 清洗城市之肺乌鲁木齐县是乌鲁木齐市的后花园,也是乌鲁木齐的生态涵养区和水资源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乌鲁木齐县来说是重中之重。

  乌鲁木齐县根据工艺源、燃烧源、扬尘源的分类开展了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工作,对全县各类的大气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和录入;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统计工作及扬尘污染专项检查工作,检查各类扬尘污染源点180处,对扬尘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的20家施工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对县域内所有在建工程施工现场扬尘现象进行拉网式大检查,严格按照“五个百分之百”要求,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投入9.5万元对水西沟镇集镇进行了扬尘污染专项治理,确保了空气质量达标;通过实施“气化南山”天然气工程,目前,已建设24公里燃气管线,12座天然气锅炉房,完成了拆除800台燃煤小锅炉的市级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全县共拆除农牧民自采暖小锅炉2600座,居民供热用气2800户,供热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商业供热用气单位3户(区特警总队、冬运会场馆、南旅游客服务中心),供热面积18万平方米。乌鲁木齐县煤改气工程已替代原煤量9023.1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22.714吨、烟尘排放量225.577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6.527吨。

  通过各类措施的实行,2014年乌鲁木齐县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98%,2015年全县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95%,生态环保工程为县域乃至首府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打响“蓝天保卫战”

  为了保持这来之不易的“蓝天”成果,继实施“煤改气”工程后,乌鲁木齐持续发力。2015年,乌鲁木齐市投资70亿元,实施14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继续加大“供热、工业、扬尘、尾气”四大污染治理力度。

  针对如何让乌鲁木齐继续保持目前的良好状态,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这一问题,李新生副局长这样说,“未来将力争实现乌鲁木齐市清洁能源全覆盖,加快城市生态圈的建设工作,不断的提高治理污染企业的水平,推进电厂关停治理和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强制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对各类工地、清扫保洁及散装物料储运实施最严格的防尘措施,推出治理扬尘污染等举措,坚决落实区域联防联控政策,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的治污水平,在保障目前良好环境状态的前提下,创建更优美的人居环境。”

  据了解,为了巩固和扩大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还全面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奎—独—乌区域、克拉玛依、石河子和库尔勒市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声音:又见蓝色天空

  “在我的印象里,乌鲁木齐的冬天特别脏,一天到晚雾蒙蒙的,下的雪都是黑灰色的,冬天也不敢穿白色的衣服裤子,总是感觉不干净,在外面走一会儿,鼻腔里都是黑色的……现在好了,市委、市政府这次下了很大的决心,这几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整治城市环境,现在我感觉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好多了,空气中没有刺鼻的煤烟味了,冬天也能经常见到蓝天白云的美景了,对于‘蓝天工程’我们很满意,也很感激政府的!”说起乌鲁木齐这几年的环境变化,60岁的市民张守望大爷激动地说。

  31岁的马雪娟是一位二胎“准妈妈”,预产期在明年3月。“生第一胎的时候,由于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不好,我几乎很少出门,就算要出去产检,也会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整个待产期都很憋闷,整个人的心情也不好。现在我虽然行动不便,但是每天都会在小区里活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和周围的邻居聊聊天解解闷,这都得益于乌鲁木齐的蓝天工程,让我们能自由的呼吸,与大自然更亲近!”(文/杨澄苇)

【 编辑:邓达  作者:杨澄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