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皆有情(读《书里书外》有感)

03.02.2015  21:30

■读到之处

书里书外皆有情——读《书里书外》有感

陈尤英

书里书外》一书的作者李文杰先生是广西出版事业的开山元老,里面收集了他发表过的50多篇文章。作为一位资深出版人,李老起伏的人生和坎坷的经历皆与广西出版密不可分:亲历、见证并记录了“出版桂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

“书里”情系着李老那一份非同寻常的出版情结。李老对出版事业是“一见钟情”。“1952年初春,我从土改一线回邕。领导要我参与筹建出版社。于是我们在共和路85号大门,挂上人民出版社筹备处招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李文杰等4位青年,在走廊里搭起一间木板房,就开始了创业。初生牛犊不怕虎,头一年他们就编辑出版了6本书,作者一个人就编了3本。

1957年,李老受到不公正待遇,两次下放,在边境山沟里一待就是18载,但坎坷无法消磨掉他对出版事业的热爱和激情。1978年回归出版队伍,年过半百的他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广西出版的再次创业之中。

1990年,李老在出版局(社)领导任上离休,可是对出版的情结不“离”不“休”,笔耕不辍。李老为从理论上探讨毛泽东的编辑思想,撰写了《卓越的编辑家毛泽东》《毛泽东编辑思想初探》两篇文稿。

穿透“书里”,还能看到广西出版人甘为人梯的情怀和无私。1986年李老受命主持广西出版系列职称启动工作,并身兼广西出版职称高级评委会主任,但近水楼台不去“得月”,乐于为人做嫁衣,将申报编审(正高)的机会一次次让给别人,自己到离休时仍然还只是副编审。职称改革为广西出版人才库积累了一笔笔财富:到2009年,24年里累计评出240名编审;有2人脱颖而出,获得“韬奋出版奖”和“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称号;一批批广西乃至全国的出版界领军人物从这里走出去。

“书外”可以读出广西出版强大的精神力量。广西出版经过60多年的风雨历程,交出了一份骄人的答卷,在全国出版版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从建社之初4个青年白手起家,到现在在岗的图书出版从业人员逾千人;从1952年全年只出版了6种通俗读物,到2009年,年累计出版图书4617种;从在木板房里摸爬滚打,到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准备上市……在经济落后地区创造出出版业的辉煌,在贫瘠土地上培育出的“出版桂军”根繁叶茂、花红果硕,这些发展奇迹皆可在本书中寻找到答案。一是有拼搏精神。一代代广西出版人依靠拼劲创造出一个个“出版桂军”的传奇故事。二是有满足消费需求的超前意识。60多年前,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图书是《农村对唱》,立足广西歌海的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三农,很受群众欢迎。这就是朴素的消费需求理念。有趣的是,直至今日,用山歌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仍然是广西宣传的压轴戏。三是开放合作的理念。早在1989年,广西出版总社将“出版桂军”的品牌带出了国门。漓江出版社与日本赞交社联合出版大型画册《名家画桂林》并在日本举行原作展,在日本艺术界和出版界引起轰动,成为中日友好交往中一张亮丽的名片。四是敢为人先,不断创新。广西出版业一次次在体制改革上迈出坚实步伐。1985年,广西出版吹响了改革号角,从一家出版社到6家出版社和3家公司,形成了新世纪一个集编、印、发、贸、教为一体的出版体系。漓江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都是此次改革的新生儿,它们后来都成为全国出版界响当当的品牌。

掩卷而思,《书里书外》昭示的是广西出版的魂。在互联网时代,与笔者所处的新闻行业一样,出版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昔日辉煌的出版业日渐式微,特别是传统的纸质媒介的读者流失严重。出版业的出路在何方?出版业的明天在哪里?也许《书里书外》给不了答案,但足以寻找到方向。记录昨天,关注今天,思考明天,这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