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里的民生之变

23.03.2015  13:30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让京城各个理发店生意火爆,凌晨5点,就有顾客赶到王府井的老字号理发店“四联美发”排队等待理发。虽然提前2个小时营业,但因顾客是平时的3倍多,很多顾客为了“剃龙头”,不得不耐着性子等上两三个小时。(3月22日《新京报》)

  又到一年“二月二”,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为图喜庆和吉利,疯长了一个月的头发终于可以借着“剃龙头”的风俗,来一次集中大清理、大换新,新的一年从头开始,以期新一年事业龙腾虎跃,人生龙吟虎啸,一切都龙飞凤舞。“二月二,剃龙头”,是一面民生镜子,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笔者认为,通过三个字就可以看透其历史变迁、民生之变。

  首先,是一个“”字。你看,上至首都下至村野,从新潮理发店到旧式国营店,无不都忙于为顾客的理发之中,洗头、剪发、吹风、收费,理发师顾不上喝水,起不了身,这是理发店人员之忙。而顾客也没闲着,从早晨5点开始排队,一直到中午,人们不知疲倦、没有抱怨地等待。谁让是二月二呢,都图个吉利、喜庆。

  其次,是个“”字。“二月二”从遥远的农耕文明走来,如今穿越工业文明,进入互联网时代,可“二月二”的喜庆、吉利追求没变,对学业有成、生活顺利、家庭幸福地期待没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四联美发店,穿越59年历史,为老年人剃头刮脸,而老北京人对老理发店、对老理发师的感情也没有变。人们坚守着一种习俗,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再者,是个“”字。在相对的不变之中是永恒的变化。单以理发来看,人们的发型从当年的小平头到中分,再到毛刺,烫染造型等叫不上名、看不顺眼的发型,都一股脑出来了。甚至理发店也不再是老式的“一张椅子四面墙”的简单装饰,而是更加温馨、舒适,将按摩、听音乐、美容、看书、休闲、甚至喝咖啡都融合在一起。理发之变,折射出岁月变迁、时代发展。

  “二月二”是面镜子,照出历史变迁中的民生成色。“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我们就是要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住民族习俗、文化特色,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应对,以新形式、新方法来为民生助力。理发是小事,但理发中的道理很大。既要摒弃炒到888元的“头刀”迷信,也要发扬有的理发店把前六位的理发收入送给贫困户的仁爱之心。期待更多民生之变,民生之喜,民生之乐。(朱清建)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