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突出特色特效 强化产业扶贫——看我区各地如何抓脱贫可持续

10.10.2018  11: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显然,有了产业就有就业,有了稳定就业就能保证脱贫可持续。

  那么,我区在产业扶贫方面进行了哪些积极探索,积累了哪些经验?

   有特色的产业才有前景

  “我现在养了600羽‘大坡飞鸡’,获得了4500元补贴。”9月24日,在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德江屯,去年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韦儒恒告诉记者,他养一只鸡政府就补贴15元,正准备再购进一批鸡苗扩养。

  大坡乡气候宜人,森林覆盖广,植被茂盛,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业正是优势。这些全部在山林喂养的土鸡会飞,被称为“大坡飞鸡”,目前市场批发价每公斤50元。

  “融安金桔”是当地脱贫攻坚可靠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该县广泛动员各乡镇种植金桔,制定了奖补政策,种植0.5亩以上便可奖补,每亩补助1000元。2016-2017年全县有2892名贫困户种植金桔9213.8亩,带动6429人脱贫。

  田阳县依托芒果特色优势产业,在距县城7公里的头塘镇联坡村流转集体荒坡,创建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按照每村10亩果园、每户1-2亩果地的标准,为全县52个贫困村和全部外迁贫困户配置果园果地,赋予20年经营权,让村集体经济有长期稳定收入,确保贫困群众每户有1个致富产业和稳定产业收入。

  钟山县根据实际,确定柑橘、优质稻、根茎薯芋类、食用菌等为特色产业。通过对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给予补助的激励措施,确保今年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达80%以上。另外,借鉴幸福冲贡柑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今年继续启动建设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点)55个。

  如何将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上林县立足生态名片做文章,创新精准扶贫模式,用工业化思维做大做强扶贫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的脱贫新路。

  截至目前,上林在库扶贫项目6332个,总投资64.9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437个,投资12.48亿元。该县引进的龙头公司建成2个高值渔业示范基地,带动虾稻共生、渔稻共生的水产养殖模式3000亩;投资5250万元的光伏扶贫项目,设立了扶贫公益金,确保全县65个贫困村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1333户特殊贫困户连续20年每年有3000元收入;引进重大旅游项目,使1065户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产业带动的重要性,要求每个贫困县确定5个以内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选择3个以内主导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集中力量,带动产业做大规模,覆盖至少60%以上的贫困人口。同时,还实施了“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覆盖40个贫困县,带动2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自己不想贫才能脱贫

  “谁想当贫困户?!”9月27日,在钟山县同古镇四合村板桥屯,村民岑先科告诉记者,他打心底里就不愿意当贫困户。4年前,他和父亲先后患病,家庭因病致贫。大病初愈,他就迫不及待地恢复生产。如今,他家的贡柑种植面积已达36亩,如愿摘掉了贫困帽。

  近年来,作为钟山扶贫产业的柑橘发展势头迅猛。该县同古镇大良村副主任谭松英今年带头种植了50亩。他说,他们并没有过硬的柑橘种植技术,但有“幸福冲”可以请教。

  大良村附近的“幸福冲”是县贡柑产业(核心)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超过3万亩,核心区面积6655亩。在强化产业扶贫及脱贫可持续上,该县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有效整合产业资金,以建设示范区来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激发脱贫的内在动力。

  “被戴上贫困户的帽子,脸上很不光彩!”鹿寨县四排镇思民村香梅屯脱贫户黄德焕说。

  今年54岁的黄德焕曾种过桑树,开过米粉店,由于经营不善,连供养女儿上大学都很吃力,成了贫困户。但当他看到临村的村民种砂糖桔和蜜橙致富时,心中升腾起“摆脱救济”的希望。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去年他的果园收入达20多万元,不仅脱了贫,还把建楼房借的钱也还上了。

  “农民的智力、技能水平决定了脱贫致富水平,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缺少内在动力,别人再使劲也很难脱贫,即使脱了贫也难以持续。”全州县委书记林武民介绍,该县以村为单位,通过开展一轮思想教育、组织一轮技能培训、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建强一个文化阵地、选树一拨先进典型、书写一些宣传标语等活动,使“我脱贫我光荣”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正能量。

  为彻底扭转贫困户无产业无技术现状,都安瑶族自治县本着“送金钱送物资不如送致富技术”的扶贫理念,激发内生动力,补齐短板,催生了“贷牛(羊)还牛(羊)”扶贫产业,形成“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羊)还牛(羊)、还牛(羊)再贷、滚动发展”的发展模式,打造闭环产业链,做强做大产业品牌。

  可以说,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脱贫光荣”的观念转变,折射出我区贫困户的可喜变化。

  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期。针对个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愿脱贫的情况,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把引导群众树立“脱贫光荣”的理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列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各级帮扶干部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场合,在全区5000个贫困村中开展精神扶贫工作,与贫困户面对面剖析致贫原因,结合其自身情况提出帮扶措施,制定脱贫时间表。同时,加大对勤劳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不断营造知耻而进、自觉自愿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

  国务院扶贫办要求,要将“扶贫车间”纳入脱贫攻坚规划,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推动其健康发展。广西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呢?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乐新区的乐宜电子玩具公司的“扶贫车间”,看到一排排机器正在运行,70多名员工在紧张劳动。

  这个“扶贫车间”的员工大多数是从边远山区搬迁过来的贫困群众,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近年来,都安利用安置点预留的产业用地,以零地价、零租金、建厂房的方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地创建“扶贫车间”,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易地安置新区、移民群众家门口,使搬迁安置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梦想。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增强搬迁群众提升自身素质和干事创业的能力,确保搬迁户户均1人以上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据统计,该县先后引进康音电子公司、乐宜玩具公司等多家企业在下坳、拉烈、永安安置区建立“扶贫车间”生产线,安排1000多人进厂就业,另外还争取14家企业吸纳红渡、八仙等安置区搬迁移民近1000人进企务工。目前,全县建成“扶贫车间”13个,实现移民脱贫3743户1.5万多人。

  田阳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区4个扶贫移民工程重大项目示范县之一。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县创建了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让村集体经济有长期稳定收入,确保贫困群众每户有1个致富产业和稳定产业收入。此外,还创建田州古城4A景区、水果蔬菜批发市场等,并建立众创产业园和“就业扶贫车间”,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或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使移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钟山县幸福冲贡柑产业(核心)示范区负责人盘为玉说:“每天有80人左右在基地做工,大部分为贫困户,月薪可超2000元。”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小额信贷入股获得股金、入园务工获得工资等形式,229户贫困户1014人获得了持续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我区出台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吸纳和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狠抓配套就业政策的落实。同时,实施农民工创业奖补、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奖补、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等3类奖补。

  多管齐下之后,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2.43万人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7.87万人。19个公共实训基地同步建设,覆盖现代电子信息、现代制造等21个产业,建成后每年可为30万人次提供实训服务,带动20万人实现就业或更高质量就业。

  (广西日报记者  苏超光  韦继川  骆怡  谌贻照  廖庆凌  邓盛龙  徐顺东  通讯员  滕以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