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村入户“攀穷亲”真情帮扶谋发展——大新县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工作侧记

01.07.2015  20:04

进村入户“攀穷亲”真情帮扶谋发展

——大新县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工作侧记

  今年5月22日,大新县宝圩乡板六村和板价村的48户困难群众领到了第一批县政府的“扶贫牛”——政府送困难户“扶贫牛”等于送“摇钱树”,这是全区“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具体实施办法是,每户出资部分钱,政府扶持一万元,用来购买母牛。认领后登记造册,寄养在陇那生态养殖基地。以后每年牛仔养大后出栏得到的钱,由农户与基地分红;三年后,母牛当作菜牛卖掉所得的钱,除扣除农户原来出资的部分和政府扶持的一万元给农户外,农户还与基地对扣除后剩下的部分进行四六开分红。

  今年以来,大新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要抓紧抓准抓到位”的讲话精神,扎实落实市委黄克书记关于开展“扶贫攻坚大会战”的部署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举全县之力,拉开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抓紧:只争朝夕,时不可待

  大新县是广西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人口37.83万人。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原因,部分群众生活环境仍然比较困难,“十二五”末期,还有贫困村37个,全县2014年末还有贫困人口87223人。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成为大新全面小康路上必跨之“栏”,必补之“短板”。然而,距离中央提出的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短短的5年时间。

  扶贫攻坚,只争朝夕,时不可待——这是大新县决策者的一个共识。

  “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崇左市的要求,把抓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任务。以强烈的危机感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以背水一战、绝地反击的决心来打好‘六大会战’!”今年3月31日,在大新县召开的“六大会战”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赵丽的讲话掷地有声!

  为了瞄准扶贫主战场,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着力啃硬骨头,尽快解决“常扶贫、不脱贫”“年年扶贫年年贫”的老问题,4月1日,大新县出台了《大新县2015年扶贫攻坚大会战实施方案》,举全县之力,通过开展扶贫攻坚大会战,集中资金和力量,重点解决贫困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贫困村实力,不断缩小发展差距,明显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为了推动全县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大新县委书记赵丽、县长黄巧身体力行,经常深入贫困村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发展经济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今,“像走亲戚一样到贫困村一线去帮扶解困”已成为该县各级领导干部工作新常态。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新县认真落实帮扶措施,推动全社会参与,组织领导干部进村入户“攀穷亲”。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县处级、县科级、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和其它能人志士帮扶体系,全县参与帮扶干部5584人,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每人挂点联系2个贫困村,其余领导成员每人挂点联系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1个贫困户;县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上级驻县各有关单位都分别帮扶1个贫困村,帮扶单位每个干部结对帮扶1个贫困农户。各定点扶贫单位与选派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相结合,以乡(镇)为单位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目前,全县共落实挂点帮扶贫困村的单位61个,其中区直单位4个,市直单位20个,县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上级驻县单位37个。每个挂点单位都派出一名领导或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其中下派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有37人。抓准:真扶贫,扶真贫

  “政府这样关心我们这些困难户,我对生活有信心了!”家住大新县宝圩乡板六村龙曲屯覃美艳说。

  覃美艳家有三口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前年丈夫因病去世,让她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今年5月,在宝圩乡“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良种牛寄养协议签订仪式上,覃美艳和该乡第一批48个贫困户通过抽签的方式,高高兴兴地认领到自己的“扶贫牛”。

  宝圩乡“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是依托该乡板六村陇那生态养殖基地,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创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贫困户自愿入股、基地自主管理,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产业扶贫新机制。

  项目将实施三年,项目覆盖扶贫农户1315户4693人。项目进入丰产年后,项目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有望增加1000元以上。

  为全面了解全县贫困村民的真实情况,2014年,大新县成立了县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大新县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截至2014年10月20日,全县已完成48个贫困村23386贫困户83268贫困人口的识别、录入和上报等工作。

  找到真贫,如何精准挖“穷根”、甩“穷帽”?单一举措和常规手段很难奏效,根本还靠改革啃动“硬骨头”。群众“点菜”,政府“下厨”,因户施策成为扶贫新方向。瞄准重点区域攻坚,先难后易,是精准扶贫的另一大方向。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大新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人制宜、因户施法,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大新县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226万元实施的“生态乡村·村屯绿化”项目试点工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1489亩、肉鸡养殖16.5万羽、良种猪养殖1340头、苦丁茶低产改造1555.85亩等。项目覆盖20个贫困村,惠及贫困户3686户、贫困人口13702人。

  在“输血”的同时,大新县更加注重扶贫工作上的“造血”功能。2014年以来,大新县认真落实各项资助政策,通过“免、助、补、奖、贷”等多种形式先后发放助学金3616.2735万元,惠及学生55861人次,实现了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全县无一人因贫困而失学。贫困村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30人、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606人。通过培训,贫困村18-45周岁,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部分都受到了农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本掌握了1-2门农业生产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选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办的事,才能向老百姓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大新县县长黄巧说。抓到位:扶贫扶到群众心坎上

  今年4月24日,随着一阵鞭炮声,投资3.6亿元的“大新县星光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正式动工修建,掀起了大新县扶贫攻坚战新高潮。

  星光扶贫生态移民小区紧邻县城,位于大新县通往崇靖高速公路互通路与县城环城南路交汇处,规划安置扶贫生态移民10926人。项目具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优势,充分依托弄怀山等山体,打造公园式的住宅小区;周边布局九年一贯义务教育学校、城南妇幼保健院,满足移民的就医、就学需求;按向“三区”(城区、园区、景区)集中的原则,向大新县农民工创业园聚集,集中安置移民就业;配套规划有休闲娱乐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功能齐全。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他们的生存问题。

  “大新县星光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是大新县生态移民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大新县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为一项扶贫惠民的民生工程和富民强县工程来抓,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按照“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建设,与特色产业打造相融合”等原则,扎实推进昌明乡上古、那岭乡岜伏、硕龙镇陇宏等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此外,该县投资200多万元的隘江村岜权屯旅游扶贫试点项目、隘江村岜权屯扶贫试点、宝圩乡板价村板价屯旅游扶贫试点新建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到2020年,大新县可以减少农村人口和相应增加城镇人口21889人,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大新县恩城乡岜隆屯原是全区贫困村之一。2011年,大新县委、县政府通过中央拨一点、地方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元对该村50栋民居进行民族特色风貌改造,并引导该屯以土地流转的方式与广西农科院进行技术合作,建立优质葡萄园种植基地。目前该村已形成了“蔗-牛-沼气-葡萄(蔗)”良性循环的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210元增加到2014年的6850元,全村54户214人口全部脱贫。

  走在整洁平坦的进村道路上,大新县堪圩乡板慢屯村民李西英对记者说:“过去下雨天,路面上的石碴都被冲走了,道路泥泞难行。现在不用再为此担心了。”

  民六村板慢屯道路硬化项目是今年该县扶贫攻坚大会战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额36万元,整修路段全长1.15公里,宽3.5米。  

  记者从大新县扶贫部门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大新县以37个贫困村为主战场,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滇桂石漠化片区治理工程等,主要资金投入有财政专项扶贫、行业部门、社会帮扶、信贷、群众自筹等,2011年度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6730.50万元,2012年度为13785.32万元,2013年度为14819.25万元,三年总投资3.5亿元以上。

  通过扶贫开发,目前大新县37个贫困村通公路率达到100%,20户及以上自然屯通简易公路率达到90%以上,沼气池入户率累计达到76.8%,6.6万农村人口人畜饮水难题得到解决,90%以上的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扶贫任重道远,大新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