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六景镇仁和村 一头汗两脚泥发现仁和之美

23.06.2015  10:13

南宁日报社南宁新闻网党支部在横县仁和村为南宁日报社“走转改”活动实践基地揭牌。记者黄海  摄

一栋栋青砖灰瓦的楼房成为仁和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记者黄登  摄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罗宁)碧水蓝天,打造出宛如人间仙境的世外桃源;青砖灰瓦,装扮与城市小区无二的居住环境……6月19日上午,南宁日报社南宁新闻网记者、编辑一行39人,来到横县六景镇仁和村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暨“走转改”活动,一头汗、两脚泥,亲身体验“生态乡村”建设给当地带来的新变化。当日,南宁日报社“走转改”活动实践基地在仁和村揭牌。

  看变化    贫瘠山村迎来“华丽转身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走进仁和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规划有致、青砖灰瓦的民居,与村内潺潺的流水与笔直的村道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现在仁和村的家庭居住条件都得到了改善,每年新建的房子越来越多了,这是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2013年11月,仁和村被确定为南宁市综合示范村之一,投资3000多万元,全力推进该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深化改革、基层组织、村风文明五大部分60多个子项目建设。如今,曾经污水明排、管线乱装、杂物随放的脏乱差现象已不见踪影,全村累计改造房屋73栋,建设道路8条,绿化面积16040平方米,文娱戏台、灯光球场、儿童乐园、公共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城乡面貌大改进的同时,仁和村的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3年12月,横县仁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仁和村成立,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模式,打造绿色果蔬基地、四季水果生产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业。目前,全村已经种植大棚果蔬80亩,露天果蔬185亩,销往广东、香港等地,供不应求。“在家门口的农业企业打工,收入不错,还方便就近照顾家人,这笔账划得来。”村民黄国森高兴地告诉记者。

  腰包鼓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漫步村中,村里的石刻、壁画、文化长廊上刻有二十四节气、传统美德等典故,让人沉醉于浓浓的文化气息之中,流连忘返。最令人称奇的是仁爱村的村史陈列室,其沿用了传统的砖瓦结构,展示了鱼篓、木犁、风柜、石磨等生产工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最真实的写照,步入其中即可勾起人们心中暖暖的回忆。

横县六景镇仁和村村长正在接受南宁新闻网记者的采访。记者黄海  摄

横县六景镇仁和村村民养蜂致富。记者  黄登  摄

  谋发展    实践基地构建双赢平台

  一个曾经穷乡僻壤、脏乱差的小山村,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蜕变为南宁市的“综合示范村”,仁和村的成功不仅在于知道如何借势,更在于善于谋事实、创业实,这是践行“三严三实”的成功实践。仁和村的变化不仅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也得到了一直关注着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南宁日报社媒体人的关注。

  在市直机关工委、横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南宁日报社“走转改”活动实践基地在仁和村正式揭牌,这对双方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从此,仁和村的“生态乡村”建设多了一块宣传阵地,媒体记者们也多了一个新闻的“富矿”。

  南宁日报社仁和村“走转改”活动实践基地建立后,将充分利用两报一网的宣传平台,定期组织编辑、记者到仁和村深入采访,让广大编辑、记者走到基层一线,亲身感受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切身体验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传达人民群众的呼声,增加基层体验,使作风、文风明显转变,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提高,推动新闻报道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南宁市“生态乡村”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编辑: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