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

08.10.2018  11:34
  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国通讯行业飞速发展的40年。从书信、电报到BB机、“大哥大”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40年间,通讯工具的变化映射出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通讯更为便利,更加及时。 

   书信寄情千里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还是书信和电报。收到一封家书,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因为,这几乎是那个年代普通百姓之间远距离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

  上世纪70年代,20岁的陈建忠在部队当兵。

  当时家里人帮他介绍了对象,但两人只见过一面,之后的联系全靠每月的几封书信。

  “白天站岗执勤,只有晚上躲在被子里写信。每当收到对象寄来的书信,总是特别开心,因为这是我们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陈建忠说,因距离遥远,每封信要在路上耽搁半个月,我写、她回,书信的寄送时间从半个月缩短为10天、一周……两人频繁通信,写下不少情话。几年下来,有好几百封,而这些书信也成了他们感情的见证。

  每次看完信,陈建忠会把信压在枕头底下,像是精神支柱一般,惦念的时候再翻出来读一读。

  后来有了电报,陈建忠写信就少了。他记得,当时家里有急事都是通过发电报通知他。“当年发电报的价格对百姓来说很贵,大家都惜字如金,一般电报内容最多十来个字。

   BB寻呼即时通

  改革开放后,“弄潮儿”纷纷下海经商。上世纪90年代初,卢雪梅与丈夫从国企辞职,打算做点小生意。

  卢雪梅说,那时家里条件好的亲戚朋友都开始安装座机电话,更有成功人士用上了BB机和“大哥大”手机。

  “那时有一部‘大哥大’,堪比现在有辆奔驰车。谈生意时,‘哐’的一声往桌上一放,那气场可不得了!”卢雪梅笑着说。

  1989年,卢雪梅花费1000多元购买了一部BB机。“有了BB机,联络更方便了。有人呼我,我就找公用电话回过去,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我的呼机号。”卢雪梅说,尽管那时的BB机和现在的智能手机无法相提并论,但也算基本实现即时通讯。

  “BB机就是传呼机,跟火柴盒大小差不多,会发出‘滴滴滴’的声音,很多年轻人都会把它挂在腰间皮带上最显眼的地方。”卢雪梅认为,传呼机更像一个小小的聚宝盆,密切了生意人之间的信息往来与联系。随后的几年,卢雪梅和丈夫的百货批发生意越做越大。

   手机功能更强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讯方式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快。

  “80后”的唐诗,小学五年级时家里装了电话,初中的时候家里通了网络。虽然那会还是拨号上网,网速跟现在没法比,但上网聊天泡论坛也极大丰富了年轻人的精神生活。

  到了21世纪,手机成为人们的新宠,成为最重要的通讯工具,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城乡,与此同时互联网飞速发展。

  QQ的出现开启了网络通讯的新天地,人们通过QQ联系同学、亲友,认识网友。唐诗的第一个男朋友就是通过QQ认识的。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唐诗有了人生第一部手机。“那是一部小灵通,后来我又换了时髦的翻盖手机,手机上网也越来越方便了。

  现在,唐诗已经结婚生子,家里办理了百兆宽带套餐,手机上网也不再限制流量。

  电信网络的发展,让唐诗的生活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她特别期待5G时代的到来。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通讯不再依靠电脑,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普及,让人们用低廉的价格实现了从文字到语音再到视频通讯的随意切换。智能手机软件的开发利用,让手机功能更强大丰富:聊天、购物、学习、娱乐、视频、支付等,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交流的需求。

  现在,唐诗通过智能手机不仅实现了随时随地通讯,还可以移动办公、购物娱乐,出门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就行了。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40年。回顾通讯方式的变迁,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改革的成果,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