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诊“老三样”到优享健康服务

11.08.2018  18:47
  以前医生看诊多是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而现在,彩色B超、血透机、核磁共振仪等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不断投入;以前群众看病多去诊所或卫生院,而现在我市拥有了综合性医院、医养结合医院……改革开放40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在保障全民健康需求中飞速发展。时光荏苒,社会蜕变,“老南宁”讲述4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不同变化。

   设备更新  诊断明确

  南宁市橡胶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祁竹芳年近80,因患上心血管疾病需要经常往医院跑。谈及改革开放后医疗方面的变化,她对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深有感触。

  “50多岁的时候,开始感觉身体不舒服,因为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离单位近,就来这里检查,记得当时医生量了血压,拍了X光片。”祁竹芳回忆说,由于当时的医疗设备有限,只有X光片的结果,医生不能确诊,建议她去区级医院再做检查。

  随着国家医疗事业改革的深入,我市医疗机构先进医疗设备保有量等指标大幅增长,新技术、新方法得以在防病治病中应用。近10年,螺旋CT、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血分析仪、核磁共振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在全市各大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这些年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先进仪器的引进使用,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和速度。”市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谢立新说,“过去,只有黑白B超之类的仪器,拍出的片子看不清楚,所以不能确诊。现在不一样了,医院运用三维彩超、血管造影很成熟,医疗水平大大提高。

  2005年11月至今,祁竹芳多次在市三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祁竹芳说:“现在市三医院的医疗水平值得信赖,医疗设备也已更新和完善,不用再舍近求远,就近选择医院很方便。

   电子病历  方便查阅

  看门诊前挂号、买病历本,这是以前在医院就诊的第一流程。如今,这一传统流程在悄然改变。

  今年7月,崇左市扶绥县的王女士因患甲状腺结节到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因10多年不曾到南宁看病,她对医院由手写病历本到电子病历这一变化发出感叹。

  今年4月,市二医院全面推行电子病历。市二医院门诊部护士长莫裕春表示,以前手写病历本被笑称“天书”,实施电子病历后,标准字体不仅让患者看得明明白白,还有助于提高医生诊断效率。

  电子病历可以显示病患从挂号到就诊、开方,再到做检查、住院等整个治疗过程。

  莫裕春说:“以医生检查为例,纸质病历不便保管,许多市民养成了看一次病买一本病历本的习惯,这会造成患者病情、用药和诊疗记录的丢失。而电子病历可以存储病人每次看病的过程、化验及影像检查结果等内容,医生可随时调阅,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然后开展治疗。

   中医传承 满足需求

  南宁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李洪波在近30年的工作经历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南宁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很深的体会。40年来,国家不断在政策上扶持中医药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中医馆,方便群众看中医。“从几层的小楼房变成20多层的综合大楼,从走楼梯到乘电梯,从护士叫号到自动叫号……我们的工作环境、百姓的就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彭医生,很感谢您,给您送上这面锦旗。您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是发生在南宁市青秀区东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幕。90岁的谭凤翔6年前在三甲医院被诊断为肺癌,因年事已高,放弃了手术和化疗,听说东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彭智医生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就带着试一试的心理找到彭医生诊治。

  “经过治疗,老人家的精神越来越好,而且肿瘤从原来的5厘米缩小到现在的2厘米,病情在好转。”谭凤翔的女儿说。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宁市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中医得到越来越多百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