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扬历史文化的志愿者

10.03.2016  18:44

广西文物苑(资料图片)。


黎毅(左三)正在给观众讲解广西铜鼓文化。 (广西博物馆供图)


小志愿者黎景遥在讲解。 苏 华/摄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或是退休老师,或是莘莘学子,或是科技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志愿——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传扬历史文化的志愿者。在广西博物馆,如今成人志愿者已达180多人,小志愿者50多人,此外还有10个高校志愿者团体、两个小学志愿者团体和一个社会志愿者团体。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常年服务的志愿者多达270多人,其中成人志愿者170人,小志愿者87人。其他博物馆的志愿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志愿者没有酬劳,也没有特殊待遇,他们将自己的空闲时间献给博物馆事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相信这句话是所有志愿者的心声。3月5日,记者在这个“学雷锋纪念日”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接触这些活“雷锋”——

1  讲解“狂人

2010年加入广西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黎毅,是南宁四中的历史老师。他在馆里有个出了名的“口头禅”:只要有一个观众,我就会付出十分的努力去讲解。

听黎老师讲解,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仿佛能触摸到真实的历史社会。”对文物痴迷的老钟,只要听到黎毅开讲新内容,逢场必到。在他看来:“黎毅讲解不照本宣科,他会利用掌握的丰富史学知识和文学修养,挖掘出每一个展览从形式到内容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让沉默的文物有了生命。

记者见到黎毅时,他正拿着摄影机拍录正在开展的“湖北郭家庙擂鼓墩出土文物特展”开幕式,那股认真劲,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他是电视台的摄影师。

空闲下来的黎毅和记者谈起他初做志愿者的情形:曾经面对观众,拿着讲解稿一字不差地背,一场展出不到半小时就讲完了。“能把空闲时间流连在博物馆的观众,一定是个文史爱好者。”为了吸引住观众,应对观众的提问,黎毅开始大量翻阅文史书籍并上网查资料,每一场展览他都要花足十天半个月时间去熟悉展品的内涵及来龙去脉。

如今,黎毅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设计了难易不等、风格迥异的讲解词,做到“因人施问”、“因人施讲”,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讲解风格。由于积累得多,三四十分钟的讲稿他可以丰富发挥到一两个小时。

由于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赢得观众好评。“记得在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期间为国内外观众讲解独具民族风情的瓯骆文明,讲解到哪儿,观众就跟到哪儿,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精彩的讲解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让黎毅很有成就感。

他是一位全能型的优秀志愿者。”提到黎毅,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么多年,他从未间断过志愿服务,服务岗位涉及展览讲解、文物讲座、活动摄影和志愿者培训工作等。

将心拴在博物馆,除了对文物的热爱,还有自我奉献的满足:“做一个志愿者,不仅提高了自己,也传递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黎毅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亲和力。

2  漫天“彩霞

在依山傍水、花墙飘香的南宁青环路,人们总会看到这样一道风景:每周两天,每天两趟,无论酷暑,无论风寒,总会出现这么一个倩影:早上,骑着老式自行车,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傍晚,披着晚霞,返回15公里外的家。

3年前我从学校分配到民博,这道风景就一直陪伴我。”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小马提起这一情景,两眼湿润起来,“初来乍到,难免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每每碰到觉得过不了的坎时,就想起那道风景,底气又回来了。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宣传橱窗里,记者被一张眉目间透着英气的中年妇女的照片吸引住,照片下几行字写着:李洁,近4年时间总服务时长达3720小时,高居志愿者服务时长榜首,并于2015年获得“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称号。馆里工作人员指着照片告诉记者,李洁就是那一道风景的主角。

随着深入采访,李洁的形象渐渐在记者脑海中清晰起来:从国企退休的李洁一直没闲着,先是在一家网站做版主,2012年又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做志愿者。她曾有一个好听的网名:彩霞。寓意即使夕阳西下,依然是漫天彩霞。

这道“彩霞”,这几年一直活跃在少数民族山寨木楼里,不怕累,不顾脏,精心收集老物件,详细记载文字材料;活跃在社区、校园内,用镜头记录下一场场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动;活跃在最为繁忙的玩艺坊,面对前来学习制陶、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众,她耐心解说着制陶的拉胚、造型、装饰、上釉,剪纸的裁剪、刻饰,以及刺绣的扎针、走线,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彩霞姐几乎是以馆为家了。”广西民族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谭乐宁告诉记者,除了每周两天固定服务外,只要民博工作有需要,李洁都随叫随到。

当大家感叹她为博物馆事业付出太多时,李洁总是朴实地说:“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让我接触到那么灿烂的民族文化,我打心眼里满足了!

3  一家三口

一家三口,没事最爱到博物馆“串门”。用男主人黎中的话来说,“周末没事带孩子出来接受文化的熏陶。”这么一“”,便“”出孩子黎景遥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

2014年8月,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黎景遥在父母的鼓励下,通过严格的考试、培训,成为广西民族博物馆一名小小志愿者。

看见女儿落落大方地讲解着花山岩画、铜鼓文化,不仅变得更为自信,知识积累也与日俱增。妈妈陈敏眼热了,“不能输给女儿”!没多久,陈敏也递交了申请表,比女儿晚半年加入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志愿者队伍。

做设计工作的爸爸黎中擅长摄影,原先只是给母女俩当“车夫”,闲着没事就东拍拍、西拍拍,久而久之拍出了与民博的缘分。现在博物馆举行各类活动,总能见到他活跃的身影。“我们仨,都是博物馆的志愿者!”黎中自豪得很。

3月5日,记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三楼展厅遇到配合十分默契的这一家子:妈妈在“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和“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两个展厅为游客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广西故事;女儿则在花山岩画展示区做足准备静候观众的到来,待妈妈领着观众转到花山岩画展示区,女儿便像从妈妈手中接过接力棒一样,开始用童稚的声音为观众介绍宁明花山的来历。爸爸则一路紧随,不停地捕捉精彩的片断……

瞧这一家三口,周末过得多么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