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走”新路 小蚕“吐”出大票子

03.06.2017  09:27
  初夏的午后,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现代生态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里,一个个盛满白色蚕茧的箱子,被工作人员搬上买家开来的大货车。“这批蚕茧质量好,卖了个好价钱,照这个趋势,今年收入差不了!”曾是贫困户的村民黄元柏在园区务工,他告诉记者,因蚕茧品质高,每公斤收购价达50元,远高于普通农户散养蚕茧的收购价。

  三江村发挥自身种桑养蚕的传统产业特色,成立合作社,引进公司及先进养殖技术,建设现代生态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走上了以规模化发展助民增收的新路子。2015年,三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今年已有96户实现脱贫。

  找准“穷根”精准开“药方

  进入三江村,道路两侧的田野长满绿油油的农作物。“那是桑树。在我们村,种桑养蚕的农户占了大部分。”三江村副主任、南宁市祥联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黄永昌介绍,种桑养蚕是三江村特色优势产业,但受制于传统落后的养殖方法,养殖规模没有做大,加上蚕茧的市场价格起伏较大等因素,农户种桑养蚕的效益并不高。

  三江村村民廖春年说,在加入合作社之前,他们全家每年收入只有2万元,仅够温饱。

  不仅如此,多年来三江村的道路大多没有硬化,通往镇上、市区交通不畅,销路受阻,进一步制约了蚕业的发展。2015年,经精准识别,三江村共有贫困户125户432人。

  “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蚕茧品质、如何打通销路。”黄永昌意识到,要致富,产业扶贫是必经之路,而要发展产业,就得改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为“抱团作战”模式,壮大产业规模,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路子。

  引技术扩规模蚕业“破茧成蝶

  为提高产业效益和农民收益,去年3月,三江村引进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1800亩土地,建立那楼镇三江村现代生态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并成立南宁市祥联种养专业合作社,依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由时宜公司负责提供优良种桑苗、种养管理技术、蚕茧保价收购,农户则按公司要求种养,形成利益联合体共同建设种桑养蚕基地,推动种桑养蚕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

  “农户自己养的蚕茧,价格为43元/公斤,园区的蚕茧价格却卖到了50元/公斤,关键就在于养殖方法的差别。”在园区里,黄永昌指着几栋已经投入使用的大蚕房告诉记者,这些大蚕房都配备有空调,可以提供适合蚕生长的温度和湿度,今年以来,大蚕房里养出的蚕茧均达到国家较高级别的标准,收购价保持在高位。

  技术人员小韩随机捡起一颗蚕茧,将裹在外围的细丝扯掉,乳白色的蚕茧外形圆润,仔细端详,蚕茧上的纹路十分均匀,“经过技术加工,如果它的丝可以一根到底,那就是高品质的蚕茧”。

  目前,园区已有4栋大蚕房投入使用,效益逐步显现。26日当天,以每公斤50元的收购价,园区共卖出蚕茧1350多公斤,收入6万多元。“蚕茧一个周期为23—25天,我们正在调节养殖的频次,争取每10天就能卖一批。”黄永昌说,今年年底前,园区规划的36间大蚕房将全部建成,可以预见,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园区的产值将大幅攀升。

  拓宽收入渠道农民脱贫信心足

  从那楼镇驱车前往三江村,全是硬化路。“再过一段时间,桑树种到哪里,硬化路就铺到哪里。”黄永昌感慨,这两年,为了打开销路,三江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一条又一条道路,解决了以前因交通不畅,买家不愿意进村收购蚕茧的难题。

  看着园区里一批批蚕茧卖出了好价钱,黄元柏心里越来越踏实。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他把家里的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又通过小额贷款入股,白天还到园区务工,“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年底有分红,打工每月有工资……”去年年底,凭借这些收入,原本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多元的黄元柏家实现了脱贫。

  目前,村里的贫困户已全部加入合作社,和黄元柏一样,他们对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依托合作社和示范园,如今三江村96户贫困户已经实现脱贫。初尝胜果的三江村村民,斗志更加昂扬。记者了解到,示范园第二期将深入发展蚕桑综合利用,开展桑枝微贮饲料饲养家禽家畜、蚕沙提取叶绿素及生产有机肥等,以及加工生产桑果酒、桑叶茶等桑蚕系列产品,另外,还计划建设生态观光长廊、骑行赛道,初步形成农业旅游观光线路。用黄元柏的话说:“日子有了盼头,以后家里该买的、该用的都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