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广西答卷---二○一六年广西经济工作述评之一

03.01.2017  21:17

编者按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我区树立发展新理念,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各种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从今天起,本报推出2016年广西经济工作系列述评,聚焦我区“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的新变化、新思路、新成果、新亮点,报道一年来我区重大改革进展,展望新一年经济工作,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鼓干劲、增信心。

初冬时节,南宁的阳光依然充足。“草根”创业者黄春林从自治区工商局有关负责人手中接过广西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证照整合”的营业执照,心情格外高兴:“从小到大没拿到过第一,这次争到了。

这是我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今年我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广西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排难而进,勇毅前行,紧锣密鼓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顶层设计到体制机制创新,从政策措施到重点任务,全面部署,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必须打赢的战争”,出色地书写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广西答卷。

精准发力,41条降成本

年末岁尾,回望2016年广西经济,许多新变化前所未有,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普遍反映人工成本高、物流成本大、电力价格高、融资难融资贵,种种制约,使实体经济举步维艰,影响了广西经济稳增长。

经济新常态,挑战与机遇并存。熬肯定熬不过去,只有认清趋势,找到规律,才能把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研判,精准发力,以降低企业成本为切入点,出台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若干措施的意见》(简称“降成本41条”),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赋负担、行政性收费、人工成本、融资财务成本、电力成本以及物流成本等七个方面,打出组合拳,注入新动力。

41条降成本政策措施,条条都是真金白银。

减税负让企业轻装前行。从5月1日我区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至10月底,全区累计减征增值税33.9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3个大类行业和研发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7个现代服务业实现减税9.9亿多元。

免收费暖心为企业服务。减免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停免征部分政府性基金,减免18项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免征自治区级设立的城市园林绿化补偿费、城市绿化用地面积补偿费。至此,我区实现地方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

降用工成本助企业渡难关。年初至10月底,我区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企业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分别为企业减负7.9亿元、5.48亿元和1.66亿元,降低企业缴费基数下限为企业减负25.3亿元。

融资让利为企业输血。今年以来广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51%,同比下降89个基点,为企业节约利息成本约56.19亿元,降低企业融资和财务成本约6.34亿元。

电力改革为企业降成本。通过实施临时丰枯水期季节性电价,开展峰谷分时电价政策试点,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和电力直接交易等7项政策,我区大力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通过实施电力直接交易,年初至今减轻企业用电成本11.3亿元。

物流减费用让企业多拉快跑。集装箱减半收取车辆通行费每年减轻5800万元;绿色通道每年减轻15亿元。在铁路运输方面,截至10月,我区对多个品类共3985.59万吨货物实施了运价优惠,优惠让利18.96亿元以上。  

自治区工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降成本41条既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又切合广西发展实际,是我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目标定位准、措施针对性强、覆盖范围广、政策力度大,预计全年直接为企业减轻负担300亿元。

加减并用,调出新空间

今年以来,钢铁卖出白菜价,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亏损面近1/3,柳钢为何能连续6个月实现单月盈利?

柳钢集团董事长潘世庆表示,秘诀在于柳钢在降本增效同时大力推进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贴市场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做好品种钢生产,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有效产能。上半年柳钢开发新产品5个,品种钢生产比例达61.5%,品种钢创效达4.25亿元。

在广西,像柳钢这样顶住压力做加减法走出困境的企业不在少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主要是多和少的问题。我区坚持优胜劣汰原则,瞄准过剩产能做减法,盯紧短板做加法,“”出新空间,“”出新希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积极稳妥去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年来,我区贯彻落实国家化解过剩产能要求,与各市签订责任状,出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实施方案、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方案,清理在建和严控新增过剩产能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糖业、铝业“二次创业”。

年初至10月底,我区累计压减钢铁产能205万吨,累计压减煤炭产能227万吨,完成年度目标;新淘汰落后产能炼钢42万吨、铅冶炼4万吨,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综合施策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我区出台支持农民工等新市民购房需求政策,采取购房补贴、减免税费、搭建房源信息平台等方式,扩大农民工等新市民的有效需求;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业务,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加强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等服务,打通供需通道。1-10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2.4%,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5.03万户,增长45.45%。截至10月底,累计可售面积5700多万平方米,比2015年年底减少840多万平方米。

——防范风险去杠杆,增强财政金融支撑能力。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更多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债券、投资基金等方式直接融资;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去杠杆,推动金融机构优化贷款投向结构;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担保贷款,对开展“惠企贷”活动的公益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给予风险补偿金补助。

10月末,我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160多亿元,同比增长32.35%,增长幅度远超其他融资方式;实体经济杠杆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协调发展补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补短板,要的是力度和韧劲。我区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精准脱贫等短板加快补长补强,促进涉及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1-10月,我区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分别增长19.7%、20.6%、26.7%和40.8%。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治区党委、政府情系“三农”,牵挂脱贫攻坚,今年我区各级财政共筹措安排扶贫资金144.4亿元,是去年的近3.8倍。与此同时,我区筹措21.48亿元推进“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重点实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小康建设迈上新台阶。

乘除并行,激发新动力

近日,梧州新华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批锂离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成功下线,百年民族企业重新焕发活力。

是否上马新能源电池生产线,企业颇费思量: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是发展新趋势,而生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要投入大笔资金。

取舍之间,企业算了一笔账:新能源电池项目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目录的相关税收优惠规定,企业购进设备、改造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税前扣除。启动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短期看投入多,长期看收远大于支。

今年5月1日起,我区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改革。“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营改增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营造了宽松发展环境。”防城港市国税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面营改增试点改革有利于消除流通环节的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深化改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我区相关部门“放手”不“甩手”,该抓的抓,该放的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制度供给,释放改革红利。

——创新做乘法,积聚新动能。一年来我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召开了全区性创新发展大会,出台了一批驱动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新技术、新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1-10月,我区新认定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新获得工信部认定“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26家、总数达到93家,预计今年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2000亿元。

——放活做除法,“”出新活力。政府收住“”,市场迈开“”。从“先照后证”到“一址多照”,从“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到“证照整合”,一年来我区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破主体准入“玻璃门”,拆解主体准入“连环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投资创业热情,带动了就业创业。仅今年上半年,全区新设立市场主体就达20万户,平均每天诞生1116个市场主体;截至6月底,全区实有各类企业56.4万户,同比增31.3%。

  一年来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区经济结构更优、效益更佳、活力更足,赢得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今年前10月,我区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2多万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同比增长8.2%,增速创今年新高。

工业回暖,质量和效益提升,让我们在冬天里听到布谷鸟的叫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我们对全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更加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