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师:转炉钢铁侠柳钢一车间总炉长陈毅杰

24.11.2014  11:31

柳钢集团转炉炼钢厂冶炼一车间总炉长陈毅杰

心态永远年轻的"钢铁侠"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记者王宝杰通讯员 罗熔军

 

  深秋,广西柳州钢铁 (集团)公司转炉炼钢厂。

  陈毅杰从容地走进冶炼一车间150吨系统3号炉操作室, 轻按键盘确定键,加废钢、兑铁水、冶炼、出钢,整个炼钢过程一气呵成。

  干完了活,陈毅杰走出炼钢车间,换上橘红色T恤,花色短裤,鼻梁上架起金丝边眼镜,打扮时尚、笑容灿烂。

  陈毅杰,柳钢转炉炼钢厂冶炼一车间总炉长。

  他扎根生产一线近30年, 是炼钢车间的灵魂人物。经他的手炼出的钢超过100万吨,相当于1998年整个柳钢转炉炼钢厂的炼钢量。

  他技艺超凡,众多荣誉加身。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西突出贡献奖等荣誉让工友羡慕不已,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转炉炼钢工人。

  工友们称他为 “转炉钢铁侠”, 他却说自己只是个心态永远25岁的青年。

   卓然技艺勤中来把伤疤当工作勋章

  至今, 陈毅杰仍然清晰地记得,1985年技校毕业后,第一次走进柳钢炼钢车间操作室的情形。

  不到5平方米的房间, 温度高达60多摄氏度。 一个老式吊扇嗡嗡旋转,风吹过来都是热的。老炉长的头上裹着白毛巾,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滴到衣服上。

  转炉冶炼是炼钢的重要环节。 在转炉里经过兑铁水、加废钢、冶炼、出钢、取样化验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炼钢全过程。这个车间里的工作,关系着全厂的钢产量和质量。

  “冶炼车间的工人,技术必须过硬。要想学好技术,一要能吃苦, 二要肯学习。” 老炉长的话, 陈毅杰一直记在心里。

  不怕吃苦、喜欢学习的陈毅杰,迅速融入了车间环境。当时还是学徒工的陈毅杰,承担起了取样的工作。为了确保质量,每炉钢出炉前,工人都要先到炉口舀钢水,检验火候、 温度和炉渣。

  “炉口温度高达70-80摄氏度。为了避免灼伤,工人必须一手拿手套挡住脸,一手拿着6米长的钢样勺到炉前取样。我个子小,经常要将钢样勺撅得老高。”陈毅杰说。

  为了做好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陈毅杰每天都仔细研究,怎样才能做到样勺拿得稳、钢水舀得多。 “拿住勺子的三分之二处,舀钢水的时候憋住一口气,这样成功率很高。

  就是这股子勤奋、认真劲儿,让大伙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

  上班提前两小时来,下班延迟两小时走,没有休息日,日夜奋战在炉前生产现场……成了陈毅杰的工作常态。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他抢着干;别人不愿意解决的问题、困难,他抢在前。

  陈毅杰晚上回到宿舍就翻阅专业书籍,将心得体会记到本子上,白天将所学用到实践中。《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 《炼钢500问》等书籍,始终伴随在陈毅杰身边。如果碰到疑问,他就虚心向车间的老工人求教。就连休息、喝水的时间,都成了他向老师傅们请教的宝贵机会。

  陈毅杰迅速成长。几个月的时间,陈毅杰已经掌握了过硬的炼钢操作技能。工友说他练就了一双 “火眼金睛”, 一炉钢要加多少石灰、 温度怎样控制、 矿石量有什么不同、渣滓量有什么变化,陈毅杰靠自己的眼睛就能准确判断。

  学徒期还未满,陈毅杰就被车间破格提拔担任炼钢副炉长,这在柳钢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年,他才21岁。

  从此, 陈毅杰开始了近30年的炉前岁月。 1997年,他担任炼钢炉长,2001年至今任炼钢总炉长。

  “要说苦,当时的转炉炼钢工真的很苦。”陈毅杰感慨地说, “现在的新工艺、 新设备、新环境, 是2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上世纪80年代,钢铁企业用的基本都是15吨转炉系统, 设备落后, 车间温度很高, 又没有二次除尘系统。工人在炉前待不了半小时,全身就被汗水湿透,半天下来全身都是黑乎乎的。

  “头戴一顶藤帽, 脖子挂着一条毛巾, 推着小三轮车拉铁合金,这是我们工作时的形象。”陈毅杰说。

  最难熬的是夏天。 由于操作台和凳子都是铁做的,夏天天气炎热,凳子就变成了 “铁板烧”,根本没法坐。为了不影响工作,陈毅杰和工友们就找一些纸壳来垫板凳,纸壳不够了就蹲着炼钢。

不仅如此,危险还随时可能发生。一次,一炉钢炼好后出钢时,工人还没来得及将150吨钢水放完,钢包机构出现了故障。钢水直接漏了出来,滚烫的钢水撒在铁轨上,情况十分危急。

陈毅杰见状, 大喊: “钢水漏了出来,大家快拿钢刷抢修!

  陈毅杰抓起钢刷快速奔到铁轨旁。漏出来的钢水温度非常高, 一下溅到了陈毅杰的左脚上。 “啊!” 他痛喊了一声。工友们都赶了过来, 只见他脸色发白,牙齿打颤。 钢水已经透过劳保鞋,渗到脚上, 脚上的皮已经被烫焦了。

  “我没事, 你们快把钢水刷掉,绝对不能影响生产!” 工友们听到陈毅杰的话,鼻子发酸,但大家都全力以赴完成了抢修。

  钢水中含有硫磺, 溅到人的皮肤上很难愈合。 陈毅杰用纱布缠住伤口,一瘸一拐地坚持上班。几个月以后,陈毅杰脚上的伤才慢慢好转, 至今仍有明显的疤痕。

  陈毅杰说,已经记不清受过多少次伤, 他把这些伤疤当作是工作勋章。

   攻坚克难勇担当带领工友推动自动化炼钢

  许多年来,陈毅杰有很多调动工作的机会。也有很多人劝他: 在转炉冶炼车间工作太苦、太累了, 就凭你的技术, 换个清闲一点的工作很容易。 每当这个时候,陈毅杰都是笑笑,转身又开始了自己的转炉工作。

  如今, 当年一起毕业的18名技校同学都转了行,只有陈毅杰一人仍然奋战在转炉冶炼车间生产一线。

  “我总觉得自己对转炉冶炼车间、冶炼工艺技术有一份责任, 有一种使命感, 有一份源自心底的热爱。” 正是这份本真,这份质朴, 让陈毅杰在转炉冶炼车间坚守至今。

  近30年来, 柳钢转炉冶炼车间从只有3座15吨的小转炉, 发展到现在拥有8座120-150吨的转炉, 钢产量也从年30万吨增长到1000万吨。

  陈毅杰感到欣慰的是, 在这条发展道路上, 无数的技术难题得以解决,无数的生产难关顺利闯过,他一直是亲历者和见证人,从未缺席。

  钢铁行业不景气时, 柳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钢材销售不畅, 市场上需要更多的是高附加值的品种钢。然而,钢包下渣多这一影响品种钢冶炼的难题,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

  陈毅杰接到任务后, 迅速带领工友们展开攻关。 由于出钢口的不规则,此前的挡渣塞不能将出钢口完全密封,出钢操作过程中炉渣就会从缝隙里漏出来。

  “问题的关键, 是如何能研发生产出一种无缝、可塑性强的挡渣塞。”经过反复思考,陈毅杰大胆提议。

  这个构想,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 挡渣塞的材质、形状都只能一点一点的实验、摸索。堵得牢、 烟气不外排、 炉渣不能漏出,但又要确保在出钢过程中钢流必须在5至10秒内能将挡渣塞冲开,这是陈毅杰给出的挡渣塞达标标准。 “凡是能想到的, 我们都大胆尝试。”陈毅杰说。

  刚开始试验着把塑性耐火材料拧成一团,然后用塑料袋包好, 出钢前的一瞬间就堵上去,试图将钢渣挡住, 却行不通。 用硬性镁质材料堵口,又不能保证出钢过程中钢流快速将挡渣塞冲开。 采用原来挡渣塞制品,可塑性不强, 缝隙大不能确保烟气不外排和挡渣效果。为了选材、 定型,他们尝试了无数种方法, 拿着秒表在现场记录着挡塞效果, 不断调整耐火材料配方……

  200多个日夜的奋战,陈毅杰和工友们终于成功了。陈毅杰和工友们研制出了无缝式可塑性挡渣塞。 该项新技术不仅填补了柳钢转炉成功有效控制钢包下渣量技术的空白, 还为柳钢不断占领高附加值的品种钢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最终荣获了国家专利。

  2010年, 陈毅杰凭借精湛的技术荣获中华技能大奖。柳钢转炉厂里以他的名字创办了 “陈毅杰创新工作室”。 自此, 陈毅杰带领着工作室的工友们,开始了将转炉炼钢由传统粗放式到现代一键式的探索创新之路。

  为了达到吹炼过程不需要人工、实现真正的自动化炼钢的攻关目标,陈毅杰带领着团队跟班试验,观察记录吹炼枪位、供氧流量、 吹炼后几秒开始加石灰、加多少石灰等数据。 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记录了上百炉的数据之后,陈毅杰选出了一组最佳的数据,和攻关小组一起对吹炼模块进行修整,最终制作出4种不同模块, 解决了入炉铁水不同的硅含量和热量情况下自动冶炼过程过于呆板的难题,一键式炼钢终于实现。 这彻底改变了过去几十年艰苦的、纯自由式、 凭经验的粗放炼钢方法, 提升了转炉厂炼钢水平,真正实现了标准化、 模式化炼钢。

  如今,在柳钢转炉厂, 一键式自动化炼钢模式全面投入使用。 “现在只要把炼钢冶炼动作编成程序输入电脑,就可以实现一键式自动化炼钢。兑铁水量、 加废钢量、 何时开始吹氧、吹氧多长时间等, 都由计算机自动控制, 炼钢工只要按一下鼠标即可。”陈毅杰说。

  20多年来, 陈毅杰负责参与的60余项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中,有近40个项目获奖, 仅获奖项目为柳钢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他主持实施的30多项炼钢新材料及新品种的试验开发与推广应用也取得显著成效,对柳钢炼钢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还撰写了 《规范脱氧工艺提高钢水流动性》《转炉实现长寿经济炉龄生产实践》等20多篇专业论文, 深受工友们的欢迎。

   桃李满枝竞芬芳希望徒弟们更好更强

  “现在炉前这些炉长,90%都跟我学过炼钢。”作为在转炉厂唯一一位工作超过20年的 “炼钢老人”, 陈毅杰的徒弟众多,然而叫他师傅的却不多。

图为陈毅杰 (左)与同事研讨工作中的难题。  

      “年轻一些的都叫我杰哥, 和我差不多进厂的都叫我 ‘老青年’, 这不是显得我年轻嘛。” 陈毅杰说, 他虽然已经快50岁了, 但他心里觉得自己一直像25岁一样充满青春活力、乐观向上。

  陈毅杰胆识非凡, 技艺娴熟, 脾气好,这使得徒弟们不仅尊敬他, 更多的是喜欢他。

  转炉厂冶炼二车间主任张永全,是陈毅杰上世纪90年代初最早带的徒弟之一。 “他对技术要求很严, 但从不停留在理论教育, 他是以行动感化、带动大家。

图为生产中的柳钢新150吨转炉。

  一次, 已经在35吨2号转炉升级工作中连续工作几天的陈毅杰, 刚回家准备休息, 就接到了车间电话,炉衬砌筑出了问题。

  陈毅杰赶到现场, 二话不说, 揣上一把手电筒,一步步爬进闷热的炉壳内, 对炉底、出钢口等关键部位,一个砖缝一个砖缝地检测。 陈毅杰仔细检查后,发现出钢口区域部位有部分砖体表面有细微裂纹, 他立刻要求筑炉工返工。

  经过60多个小时的连续加班加点,大家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转炉大修任务。看到从炉内出来的他,汗水浸透的工作服和黑乎乎的脸, 只剩下白白牙齿、 熬红的双眼和灿烂的笑容,大伙心里都酸酸的。

  “他就是以这样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的作风感染我们, 以这样乐于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感召我们。即使在最难、最累的时候, 他依然那么乐观、 那么阳光。” 张永全说, 这么多年,陈毅杰带过的徒弟大多都成长为技术骨干, 还有的成为了厂里的领导,大家都忘不了陈毅杰这位老师。

  毫无保留、 真诚相待, 这一直是陈毅杰带徒弟的宗旨。

  “杰哥在厂子里威望很高, 但他一点架子也没有, 待我们就像大哥哥一样。” 不到30岁的赵勇, 是陈毅杰2006年带的徒弟, 如今已经成长为柳钢最年轻的劳模。

  “杰哥带我们, 技术上倾囊相授,工作中严格要求, 生活上亲切关怀。列读书清单,每个月要小结,年终总结加模拟考试。我们都称他这一套培养技能人才的训练方法为 ‘陈氏法’。”赵勇说, 陈毅杰不仅是大家技术上的师傅,更是人生的导师。 “他朴实、乐观、 向上,他教会我们在浮躁的时候沉下心来, 踏踏实实做事情,认认真真过人生。

  哪位徒弟家里有了困难, 哪位工友有了心结,哪个大学生有了技术难题,陈毅杰都放在心上,并竭尽所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倾情付出, 收获桃李满枝。 多年来,陈毅杰以上培训课等形式, 培训大中专生、技校生及关键岗位人员累计超过3000人次, 为转炉厂培养出了一大批炼钢技术人才。 在他所带的徒弟中,8位成为炼钢技师和高级技师;多人在全国冶金行业炉长技术大赛和公司职工技术竞赛中夺得好名次; 50多名徒弟在炼钢正副炉长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成为岗位上的技术骨干和生产标兵。

我没有什么好保留的。 我会的、知道的全部教给他们。我希望他们比我好、比我强!”陈毅杰如是说。(本文所用照片由柳钢报社 蒋国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