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荒”将不断加剧 谁来给“二孩”看病?

16.01.2016  11:06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大批夫妇铆足劲“造人”的时候,问题来了:二孩生出来,谁给他们看病?

  近期,全国多地接连出现医院儿科瘫痪的事件。连日来记者走访南宁多家医院了解到,儿科医生奇缺且人才流失严重,接下来大量二孩出生,相当一部分儿科女医生自己也要生二孩。业内人士表示,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儿科可能面临“崩溃

   现象

  国内接连有医院儿科瘫痪

  近日,微信朋友圈流传着《各大城市医院儿科纷纷瘫痪!中国医疗体系崩溃从儿科开始?》的消息,引起很多医务人员和家长的关注。

  实际上,近期也确实接连发生了多起这样的事件。一个月前,南京一家三级医院唯一的儿科医生病了,儿科被迫停诊。紧接着,由于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广州一家三甲医院被迫暂停急诊儿科服务,暂停收治急诊普通病号,只能收危重症患儿。

  桂林市一家综合医院儿科的苏医生告诉记者,该科室总共只有两个有证的儿科医生,工作压力之大,“说多了都是泪”。去年其中一个医生病了,她一个人独撑了两个星期,每天看100个门诊病人,其间两次血压蹿高,头晕目眩。都这样了她也不敢撂挑子,只能暂时停诊半小时,稍微缓过来一点继续看病,“没办法啊,门外一大堆人眼巴巴等着,小朋友哭成一片,家长眼睛都红了,那眼神能杀人”。

   医生

  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

  儿科“医生荒”持续蔓延在医疗界早已是旧闻,但“全面放开两孩”政策无疑将加剧这种短缺。

  “我们很多儿科医生从来没休过假。”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阮毅燕告诉记者,该院两个院区加起来有150多名儿科医生,除去培训等人员,能正常上班的有约120人,可还是远远不够用。

  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出一天门诊看100多个病人,这都是常态。周末、节假日、工休假就别提了,想都不用想。阮毅燕说,按规定,周末上班能补休,很多医生的排班表上,补休记录有上百条,但已经变成一堆无意义的数字,因为根本不可能兑现。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一旦有人休息,就意味着其他同事要干更多的活儿。该科室曾有一位医生出了车祸,醒来后第一句话竟是“我的班怎么办?

   家长

  带孩子看病堪比“春运

  医生压力大,家长也不轻松,带孩子看病也是一把把的辛酸泪。市民石女士2015年结束了“沪漂”,从上海回南宁生活。她告诉记者,在上海,看儿科就像挤“春运”,人山人海,有一次晚上带女儿看急诊,排了3个小时才看上病。

  回到南宁,情况略有好转,但也不轻松。石女士说,小孩生病多在晚上,只能看急诊,可是有的医院急诊没有专门的儿科医生,有儿科医生的急诊,那就肯定人多。

  有一次她晚上带孩子在南宁一家三甲医院看急诊,只有一个儿科医生值班,病人太多,等了近一个小时还没看上。前面的一位家长等得不耐烦了,冲进去骂医生,摔东西,又生生耽误了半个多小时。

  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统计了一个“挂号困难”专家名单,全院所有科室里,排名第一的是儿科的韩蕴丽主任,她的预约号源放出来,10分钟内就会被抢光,有的家长凌晨蹲守等着放号,都不一定能抢到。

   探因

  为什么不愿当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这么抢手,按理说应该是“香饽饽”,实际上并非如此。

  《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从2010年起,新医改5年来,儿科医生的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以下。另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的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

  于是,儿科陷入了一个“儿科医生少—就医体验差—医患纠纷多—医生更不愿意留在儿科”的恶性循环。

  “工作强度大都可以忍受,但我们已经付出那么多,家长还不理解时,真会觉得心寒。”阮毅燕说,出门诊时,曾有家长进来要求加号,得知加不了后,用力摔门出去,丢下一句话:怪不得有人要杀医生。

  阮毅燕告诉记者,说狠话的这位家长不知道,看完前面所有的病人,她要牺牲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再加号就影响下午的工作了。这种身心俱疲还不被理解的苦涩,很多儿科医生都经历过,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高风险、高强度,再加上儿童用药的剂型和剂量都比成人小得多,“效益”最差,这种种因素作用下,儿科医生流失非常严重。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颜云盈说,2016年的第一天,她就接到一名医生的辞职报告,还有一个也提前打了“预防针”——春节前辞职。

  该院每年都有好几个儿科医生辞职,因为压力太大,有人甚至明说,宁愿回县医院干别的科,也不干儿科了。此外,想招人也非常难。照理说,城市里的三甲医院,医学生削尖脑袋也要进,但儿科是例外,这是医学生“最后的选择”——其他科室都进不去,没办法了才去儿科。

   担忧

  二孩出生将加剧供求矛盾

  大量二孩即将出生,儿科医生队伍偏偏在这个时候又面临减员。儿科里绝大部分是女医生,相当一部分女医生自己也要生二孩。

  阮毅燕给记者算了算,该院120多个儿科医生,只有30多个男医生,剩下都是女的,至少有六七十人是育龄女性。有些确实准备生二孩,还有些即便自己不愿生,按现在的趋势,家里也会给她们施加压力。

  阮毅燕回忆,2014年,该院一共有20多个“儿科宝宝”出生,那一年大家都累垮了,现在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局面,“真是那样,我们就真的垮了”。现在能想到的应对措施只能是“计划生育”,有计划生二孩的,大家提前通气,错峰生,尽量别扎堆。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目前有20多个医生,正处于哺乳期、孕期的就有6个,占了1/4,接下来估计会更多。有人出主意,多聘些返聘的老医生,颜云盈估计这也不是办法。返聘专家也大多数是女的,自己不生了,但女儿、媳妇会生,她们要回家带“二孙”,也会撂挑子不干。“如果国家再不采取措施,儿科可能真的会崩溃。”作为儿科主任,颜云盈对接下来的形势表示担忧。

   措施

  降低门槛能解燃眉之急?

  主管部门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儿科“医生荒”的严峻。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出了《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业内人士认为,所谓的加分考试,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降分录取”。闹了多年的儿科“医生荒”,到头来解决办法居然是降低门槛。也就是说,本来无法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的差生,可以通过加试的分数取得儿科执照。

  多位儿科专家都表示,这样的“救火”措施让儿科医生们多少感觉受到了侮辱,因为看起来是向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儿科是劣等医生。但实际上,急诊和儿科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降低儿科医师的执业门槛,容易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医患矛盾增加、医生流失”的恶性循环。

  目前的情况下,医院只能退而求其次。阮毅燕说,本来省级三甲医院招人,基本上都要求硕士、博士学历,儿科很难找到这样的高学历人才,那就只能先招一些本科生,再鼓励他们在职深造。

  专家们认为,恢复儿科医生的培养体系才是长远之计。目前全国仅有重庆医科大学等5家医学院校招收儿科专业本科生。(张若凡)

[责任编辑: 徐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