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写中华历史 讲好中国故事 ——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支持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纪实

28.12.2016  00:10

  油画《楚汉相争·鸿门宴》《郑和下西洋》《赤壁之战》,让一段段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跃然于画纸;中国画《唐太宗纳谏》《秦始皇统一中国》和雕塑《陶渊明》,充分展现美术家对历史人物形象逼真传神的表达;版画《中华营造法式》《中国传统四大节日》和国画《中华武术》,将中华文明高度提炼、深刻又生动地表达出来……

  日前,由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历时5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向全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长河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成果,被凝练成146件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恢弘铺陈。这项东西方艺术史上罕见的国家级、大规模、主题性的美术创作工程,酝酿出一场宏阔伟丽的民族艺术精神回归。

  用艺术的方式重构中华历史

  中国是特别注重历史的国家,在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以外,历史画作为一种“诗化”的历史记录形式,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各个年代留存下来的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又往往体现着特定历史时期、某类艺术形式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2011年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启动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2009年完成面世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姊妹篇。两项工程以鸦片战争为分界线,将前后5000年中华历史用艺术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立体的回溯重现。

  “中华文明是一个横跨5000年,包罗万象的大概念。”创作工程组委会主任刘健告诉记者,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取从河姆渡文化到清鸦片战争之间,最具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令人折服的一些“落脚点”,形成能够体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文化创造伟大功绩的150个选题,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创作草图。

  在草图征集阶段,创作工程共收到1000余位美术家申报的1000余件创作草图。其中,部分来自作品公开征集的海内外投稿,部分来自创作工程的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举荐。“我们将两个渠道的草图放在一起,进行公开、公正的海选投票。”刘健对记者说,这一轮遴选是对美术家经验、学养、历史知识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考察,最后有165件作品草图入围,进入创作阶段。

  “和以前做法不一样的是,这次的创作工程特别注重对美术家创作草图的打磨。”刘健告诉记者,草图一经确认入选,创作工程委员会立即组织来自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所、清华大学等机构的历史学家奔赴全国各地,与作者面对面,从历史的角度为每一张草图提出专业、甚至是尖锐的意见。

  “你这样构图,无法让历史情景完美呈现,也不利于艺术表现力的发挥。”刘健回忆说,对于一些作品,历史学家直接提出另起炉灶的建议,很多作品在这个阶段被多次推倒重来。“有赖于这样的机制,我们把一些作品的先天性问题、创作硬伤,在创作初期就解决掉了。”刘健说。

  创作深化到中期阶段,创作工程组委会组织艺术指导委员会的艺术类专家,从艺术表现力的角度,深入到每一位作者的画室,对作者进行了又一轮指导。“我们希望以人为本、把专家意见对每一位作者全覆盖,再边远的地区,哪怕那个地方只有一件作品,我们也要让专家看到,面对面给作者提出意见,在创作周期给他们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刘健说。

  创作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创作工程组委会要求作者提交电子版文件,对作品进行第一次验收评估,并把评估意见反馈给作者进行最后一轮修改完善,也对部分完成效果有问题的作品提出意见。最终,作品邮寄到北京参加终审投票,17件作品遗憾落选,146件通过评审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追求历史与艺术的完美交融

  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图像再现,而是要完整、真实体现历史内涵,并对历史进行一种艺术的再现,让历史与艺术实现完美交融。

  “我们希望,创作工程的每一幅作品的艺术质量,都能在它的艺术种类、甚至世界美术绘画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刘健介绍说,在这个要求下,组委会鼓励美术家充分施展能力,在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基础上有所创新。

  《中华营造法式》是女版画家戚序的一幅作品,主要体现劳动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定律和规矩,利用版画简约和结构性的构图特点,实现原版组版木雕与木刻套色印刷的有机融合,以黑白为主色又巧妙呈现辉煌明亮的艺术效果。戚序介绍说,在创作过程中,如何从几千年的中华建筑文明中选取典型元素是创作的难点。经过反复考量,她决定展现中国建筑特有的榫卯建筑结构,在查阅了大量资料文献之后,戚序与专业技工一道,用实木做实验,进行结构分解重构,最终在版画上呈现出具有凹凸感、用楠木拼搭出来的立体结构。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戚序充分吸收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和国博的展示要求,将作品画幅收窄,并将初始过于繁复的背景,处理成以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人物造型样式和风格,佐以民间的剪纸艺术图案,构成了更具中国特色的画面效果。

  孙景波的油画作品 《贞观盛会》,主要表现盛唐时期,古丝绸之路引领中国商贸走出去,拉近世界与中国交流的背景下,外国使者来唐朝拜的盛景。孙景波告诉记者,在这幅作品上,他将油画与民族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机融合,削减油画立体三维空间的表现特征,采用中国传统壁画风格———以线条为主的平面表达手法。画面上呈现的137位中外人物的服饰制度、仪仗乐器、建筑构造,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证和揣摩。记者了解到,孙景波在按照工程要求完成4.6m*6.7m的画作之后,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最佳艺术表现效果,又绘制了一幅5m*9m,气势更加恢弘的作品。由于画幅巨大,他自费按照一年60万元的价格签订了2年的画室租约。今年9月中旬,中国文联领导到画室巡视时,对孙景波正在绘制的大幅作品表示肯定,国博馆长吕章申来画室参观后,深为美术家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当即决定选取更大幅的画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美术家们普遍认为,此次工程是中华文明与美术发展百年难遇的好机会,能够借助这样一个平台,为国家留下传世之作,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财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每一个美术家来说都是无比荣耀的。

  将国家资金最大程度用于提升艺术质量

  中央财政对于此次美术创作工程的1.5亿元投入,主要用于作品奖励金,回报、感谢美术家们的辛勤劳动。为了在5年的创作工程期间将国家资金用好,创作工程组委会经过多轮讨论,构建了以人为本、最大程度提升作品艺术质量为出发点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组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韩淑英告诉记者,由于很多作者需要租画室、买材料、聘请创作团队,组委会在创作初期给每位作者支付了10万元材料费,让作者们能够安心、尽快顺利进入工作状态;对于最终完成创作,但因艺术质量没有通过评审的作品,组委会除了材料费不要求退还之外,每人再补贴10万元,充分体现了对每一位作者辛勤付出的尊重。

  对于通过评审的作品,组委会经过反复讨论,对奖励资金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划分方案。“奖励资金的标准主要按照材质、尺寸、难易程度、艺术质量四个大原则。”韩淑英介绍说,从材质上来说,雕塑、油画标准略高,其次是国画,第三档是版画;尺寸上分为从4.6m*6.7m到1.8m*3.6m之间的四个类别;难易程度上,主要针对那些人物众多,工笔、油画写实等作品在资金分配上有一定倾斜;艺术质量上,参考最终评审的票决情况,获得2/3的票数属于优良类,更高票属于优秀档。

  “最高奖励标准,算上先期支付的材料费,作者获得的总金额在百万元以内。”韩淑英告诉记者,参与工程的美术家们耗时5年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完成作品,普遍牺牲掉很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工作机会,再加上要给团队、工作场所等开支,作者们真正拿到手上的奖励金是十分有限的。“他们的参与更多是出于对国家工程的一种使命感、一种美术工作者践行人民创作为人民的体现。”韩淑英说。

  除了发放给作者的奖励资金以外,专项资金还有很小的一部分用于办公经费、组织专家评审等支出。韩淑英告诉记者,组委会本着减员增效原则,只安排了包括她在内的两位退休返聘人员作为正式工作人员,负责300多名作家的组织、作品征集、专家评审等众多事项。“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努力节约开支,争取把国家拨付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提升艺术作品质量上。”韩淑英说。

  记者 惠梦 实习记者 项欣

唱响“广西财政之歌” 弘扬“广西财政精神”
  ——全区财政系统“迎大庆 颂党恩”歌咏比赛圆满财政厅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广西著名作家彭匈应邀出席我厅财政青年沙龙并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