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创新驱动推动作用
贺祖斌
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的召开,势必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强大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广西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更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也是补齐发展短板、增强核心竞争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中,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应在国家和自治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快适应经济转型发展
2015年11月,教育部等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战略转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同时,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等重大战略,结合广西“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实际上就是强调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四个方面。具体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在应用型办学思想、应用型学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层面突出其“地方性、应用型”。
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地方高校应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地互动、合作共赢的原则,努力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校地(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一是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设立由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构建学校、行业和社会共同支持和监督学院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办学的行业特色。二是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高校要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设立研究课题,推动实用型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三是高校要搭建校内科技研发平台,统筹利用校内资源,与企业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等,提升科研能力。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要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抓好几项工作: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推进协同育人,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校校,校政、校企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合作育人培养新机制。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四是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五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加快创新型成果转化
从广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历史积淀、民生需求等出发,针对地方产业、企业的急需,利用高校的人才聚集优势,针对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互联网经济、高性能新材料、生态环保产业、优势特色农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大健康等产业,合作攻关,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建立高校、市场、企业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研发中心,促进创新要素集聚集成。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强化应用型研究,增强科研应用能力,促进重点合作区域的成果转移转化。近年来,高校人才和科技得到迅猛发展,积累了大量科技创新型成果和人文管理学创新型成果。为此,要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为科技成果寻求转化之路,使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更好为经济建设服务;在高校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率和转化水平。
(作者为广西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玉林师范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