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带头加油干 百姓致富有盼头

11.06.2017  12:04
  6月的邕城,太阳炙烤着大地。

  江南区苏圩镇保卫村的村民潘扬辉不顾炎热的天气,急忙赶到养鸡棚里,来回走动赶着鸡跑动起来。“天气太热了,鸡要是躺下来睡觉容易中暑,昨天就热死了十多只鸡,还不能淋水降温,水浇多了,鸡粪发酵容易让鸡生病。这些鸡可是村里的宝贝,不能有闪失。”说着他用袖子抹了抹脸上滴落的汗珠,继续在鸡棚里赶着鸡群。

  保卫村是江南区苏圩镇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一个村。由于保卫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底子薄弱,没有一家企业愿意进驻该村,导致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的手段不多。

  “我们村靠种植过活,主要种水稻、甘蔗、西瓜和花生。以前种的东西卖的价格低不说,路难走商贩还不愿意过来收。全村693户就有117户是贫困户。” 村支书潘扬令说道。

  如何让保卫村脱贫?驻村第一书记韦斌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商量探讨,广泛开展调研,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产业规划,寻找合作企业入驻保卫村。“村里有1000多亩的山林,利用山林来发展林下养鸡是条不错的路子。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的抱团力量,动员贫困户参与进来。”韦斌说,这条路子一开始就被贫困户否定了。

  “不靠谱啊,养鸡要是一生病不得都死完了吗?

  “而且养那么多,怎么管?怎么养?一不小心就赔了。

  “那不是,养那么多,一批出栏几千只卖得出去吗?

  ……

  贫困户们持着怀疑的态度,并不看好林下养鸡这条路。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韦斌与村“两委”带着贫困户代表到青秀区长塘镇枫木村林下养殖基地考察,同时和广西新天地农牧集团南宁山凤公司对接。有了成功经验的示范和企业技术、产销支持,贫困户的疑虑打消了一半。

  但说参观考察后就很有信心,那也是骗人的。“建养鸡棚得有地,自己家的地我们都看得很重,山上还种着速生桉,这也是收入。把地拿出来干,心里还是没底。”贫困户卢新茂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看到这个情况,村支书潘扬令带着村里的党员们和韦斌开起小会。“我家有4亩林地,我可以拿出来,应该可以盖两个鸡棚。你们家能拿出多少地?我们先带头干起来,群众看到效果就会加入进来。” 潘扬令回忆着当时的场景说道。

  你4亩、我2亩…… 2016年6月,由村党支部牵头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经过第一书记韦斌宣传发动,村里的党员、村干和致富能手纷纷响应,人人争先。利用上级和后盾单位市委办公厅的175万元扶贫资金,建起了14个鸡棚,全村117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每个鸡棚安排专人管理,聘请贫困户来基地务工。

  “一个养鸡棚可以养一万羽,一年可以出栏2批鸡,加上平时扫鸡粪、打疫苗等3小时就得50元,一年下来勤快的话有三四千元务工收入。” 潘扬令给贫困户算了笔增收账。

  很快,村里贫困户从林下养鸡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在村里养殖能手的带动下通过财政补贴一点、后盾单位捐助一点、自己贷款一点又建起了14个鸡棚,并加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去年我们养了第一批鸡,卖了1万3千多羽,加上卖鸡粪、鸡蛋的收入和务工的薪酬,总的算下来一年有5万元的收入。”卢新茂笑着告诉记者。

  党员带头加油干让保卫村的产业扶贫路子慢慢走上正轨。根据产业实际,村党支部还设立了技术服务、项目宣传、纠纷调解、虫害预防、市场营销5个岗位,使产业链上党员实现了“无职变有责 有责变有为”,同时积极开展“双纳双培”工程,把致富能手、经济名人吸纳到产业党组织,把产业党组织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经济名人。

  如今整个保卫村已经建成养鸡棚28个,投放鸡苗达28万羽,除了养鸡的收入,还可以卖鸡蛋和鸡粪,增收可观。在合作社党组织的带领下,保卫村还辐射周边贫困村保联村和隆德村,通过复制“公司+合作社+党员示范带头人+贫困户”的模式,新建了24个大棚,预计整体鸡年出栏量将超过百万只,真正实现了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