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非遗申报

09.03.2017  10:06
  随着“中国商埠文化之乡”的成功申报,兴宁区不断加强城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几年来,兴宁区开展调查研究,收集非遗原始材料,将具有本地特色的“壮族添粮补寿习俗”申报为南宁市代表性非遗项目。

  三塘壮族添粮补寿习俗,是壮族原始宗教观念在生活中的反映,带有人类幼年时期丰富的想象力特征,壮族先民们认为人的生命与稻米密切相关,人老了生病了就要举办添粮补寿仪式,用稻米的元来补充人的元气,人才能健康长寿。这一习俗是稻作起源地补寿习俗的“谪传”,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文化信息,并且融入了汉族戏剧程式化的元素,因此弥足珍贵。2015年10月,“壮族添粮补寿习俗”项目成功入选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做好兴宁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兴宁区相关部门积极指导三塘镇文化站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与展示活动”。活动现场,不仅展示了三塘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松柏坡平话山歌、围村的哭嫁歌和那安坡的师公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还交流了各个项目的发展现状,共同提出了“突出兴宁特色,做好非遗工作”的目标,共同倡导非遗项目要与其他文艺表现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艺节目,让市民们在欣赏精彩的演出同时,也接触到我们的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找到适合的方式传承下去。

  此外,兴宁区还对“南宁民谣”进行了挖掘整理,拍摄了“南宁民谣”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影像资料,通过申报已将其成功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不断探索非遗项目与其他文艺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文艺节目,通过举办“古巷十二谈”现代舞环境表演,把现代舞环境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粤剧相结合,将邕州知州苏缄殉难典故、巷中居民悠长生动的生活等故事生动再现,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