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区农业发展成效显著——2016年全区农业工作会议综述之一

27.01.2016  09:55

  2016年1月22日召开的全区农业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期间我区农业发展进行了客观全面地总结。会议认为“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农业发展呈现出“稳中提质、进中增效、持续向好”的特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具体表现在“十个新”:   
  一是粮食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在种粮比较效益低、呈非粮化趋势的情况下,全区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300亿斤以上。二是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蔗糖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蚕茧产量连续11年全国第一,水果是全国突破千万吨的5个省区之一;蔬菜产量居全国第五位,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最大全国秋冬菜基地。三是农民收入增长显现新变化。预计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000元,连续5年增速高于我区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四是农业基础支撑能力实现新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跨入中级发展阶段;农业区划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增强。五是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取得新进展。建成19个广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转化应用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农业职业教育较快发展,在校学生从5.17万人增加到5.59万人。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增添新保障。构建了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以及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蔬菜、水果样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七是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形成新格局。加强与东盟、非洲、欧盟国家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了一批农业合作示范项目;务实推动桂台等区域农业合作合作发展,成为台商在大陆合作开发农业最好的省区之一。八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增添新活力。在435个乡镇1390万亩承包地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累计达229家,农民合作社24820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4536个,认定新型职业农民9201人。九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展现新面貌。全面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清洁田园、生态乡村建设活动,“十大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覆盖面积3700多万亩,累计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超过7500多吨。十是示范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新方向。建设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认定30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推进创建“双高”糖料基地130万亩,逐步探索出具有广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会议指出,“十二五”的五年,是我区农业发展速度较快、效益最好的五年,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些成绩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乏力、新旧动能“青黄不接”大背景下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归纳起来有五个经验: 
  一是坚持重中之重,落实扶持政策,是实现农业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农业、农机和区划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强化“重中之重”意识,坚决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毫不松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毫不松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毫不松懈保障农民增收。二是立足区情农情,突出优势特色,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接二连三”发展,培育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全区产业优势和生态功能愈加凸显。三是注重搭建平台,科学设置抓手,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339”工程、“10+3”产业提升行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双高”糖料基地建设、“一干七支”生态产业带规划等工作平台,使农业转型升级有标靶、有重心、有抓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创新驱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各级农业、农机和区划部门深入组织实施科技兴农项目,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构建了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教育体系,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各级农业部门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创造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