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越早越好

05.01.2015  13:55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后,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央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三农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部署站位高,用意深,指向明,不仅把握住了三农问题的本质,抓住了三农工作的关键,也为在新时期更好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明确了路径。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规律所示。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从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来看,一方面,国家整体现代化不能没有农业现代化。很难想象,离了农业现代化,其他现代化何以立足?如何存在?又怎样持久?一栋地基没打好的高楼,拥有再漂亮的飞檐翘角又有什么用呢?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还不能一直慢下去。这就像一个水桶,决定水桶的容积不在长板,而在短板;也就如一支行进的队伍,谁跑得慢,谁就在拖后腿,谁也就决定了队伍的速度。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就是个短板,也在拖后腿,怎么办?补齐短板,追上大队伍,抓紧赶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大局所需。中国经济的腾飞,农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新常态下,稳定经济增长,首先要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无论如何农业不能滑坡,千万要防止出现经济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滞涨局面。而要避免这种不利局面,就要千方百计稳住农业。今年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粮食和农业丰收功不可没。但也毋庸讳言,这些年支撑农业连年增产手段的作用在递减,提价和补贴的空间已经见顶,各种成本却还在刚性上升,农业比较效益在不断下降。怎么应对?稳大局必须稳农业,稳农业必须增效益,增效益就要走加快农业现代化之路,通过现代化来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只此一途。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问题所逼。这些年我国农业的成绩可圈可点。但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农业长期持续发展套上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紧箍咒”,也是不争的事实。别看自然不吭不哈,但惹急了他,他也会像唐僧一样念起“紧箍咒”。在唐僧“紧箍咒”面前,孙大圣也得低头;在自然“紧箍咒”之下,农业又岂能任性?必须尊重他,顺着他,让他高兴了,你才能高兴。而怎么让自然高兴、不再给我们念“紧箍咒”呢?还得向农业现代化这个“锦囊”要妙计,以“转”字诀对冲“紧箍咒”,以现代化的理念和手段去“粗放”、强“集约”,是惟一之选。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在粮食问题上不能有半点闪失,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首先要算好安全账,在此前提下,也要算好经济账,坚持稳粮与增收协调共进,强化稳粮与结构调整相互促进。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加快推进农牧结合。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互动,打造“六次产业”。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能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单纯理解成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更不能简单等同土地兼并。要坚持以粮和农业为主,不能搞“非粮化”,坚决禁止“非农化”。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决把资源环境恶化的势头压下来,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一定要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退出来,把农业废弃物转成资源和财富,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把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保护好。要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坚持重中之重不动摇,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要提高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要抓住前期过剩产能消化期的契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健全金融支农制度。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改革创新。要敢于打破一切不利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弊端和障碍,充分发挥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一句话,只要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管什么形式,什么做法,都“可以、可以、也可以”,也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离2020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只有6年了,时不我待,不容懈怠。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为在新常态下再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