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冯子材》:一台好戏背后的故事

10.09.2016  23:03

本报北京讯(记者 梁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探秘即将在第五届全国民族文艺会演上亮相的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台前幕后的故事,9月8日中午,记者来到北京长安大戏院探班。剧组为记者引荐了三位主演——广西戏剧院京剧团演员李森、壮剧团团长唐红友和壮剧团演员哈丹。




冯子材”的扮演者李森正在化妆准备彩排。

戏院内忽明忽暗,光影斑驳,灯光、道具都在紧张有序的调试中。在戏院后台,记者找到了饰演“冯子材”的演员李森。令人惊讶的是,剧中的冯子材已经70多岁高 龄, 而扮演者李森却是一名接近90后的小伙儿。 这位27岁的阳光小伙子,一米八几的个头,唱念做打俱佳,穿上战袍十分威武,倒很适合冯子材的英雄形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在做演出前动员讲话。

这 么年轻就担任主演,我承受了不少压力,遇到了不少难题。一是壮剧需要用桂柳话来表演,二是角色排练强度大,三是角色的年龄较大很具挑战性。”李森告诉记 者,他说普通话长大,而壮剧的对白、唱段全部都是用桂柳话来表演。要想演好冯子材,就必须先攻克语言关。他从一边听一边模仿开始,平常在生活中也争取多说 桂柳话。“虽然朋友们总是笑话我的口音很‘臭青’,但还是不厌其烦地一一纠正我。”李森笑着对记者说,就这样一句句、一段段的练习,他的表演终于有了壮剧 的韵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尽管他从小学习老生的表演,但是作为一名80后,他在饰演冯子材的时候还是碰到了不少困难。每次在台上都需要刻意地弓着腰,一 场演出下来,腰常常抽筋。身着战袍虽然威武潇洒,但穿着好几十斤的盔甲又要演又要舞,着实不易,每次演出完都像蒸了一次桑拿。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如何塑 造好冯子材的英雄形象,他没少下功夫。他经常观察和模仿身边老人的动作,一看就是一天;他从小没见过自己的爷爷,体会不到爷孙情,为了能演好第八场灵儿牺 牲以后的戏,他平时经常在街上观察爷爷们对孙儿宠爱的表情;年轻的他对爱国情怀的唱段还有些表现得不到位,导演要求他用对女朋友的感情来唱这些唱段,经过 一段时间的揣摩积累,他饰演的冯子材渐渐有了爷孙情、兄弟情、爱国情。





戏院内光影斑驳,剧组工作人员在一丝不苟地调试灯光。


另一位主要演员唐红友是广西戏剧院壮剧团的团长,仫佬族的他扮演的是剧中个性鲜明、勇敢善战的“九命猫”。“九命猫”是一个壮家的战神,人物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为了符合角色个性,他应用了京剧中小武生小花脸的动作元素,将武行的戏曲动作融入这个角色里去。为了表现“猫神”的体态,他融入了动物象形拳,加上壮剧的独特身段,比如大王开山手、师爷跳转步、包括壮族舞蹈,最终让这个角色既威武干练,又具有壮民族的特色。在唱方面,为了从唱腔上体现人物个性,他采用了南路壮剧的曲调,加上广西特有的壮语山歌,人物非常丰满和有特点。

回族演员哈丹扮演的是剧中的壮族女英雄青凤。这位壮剧团的当家花旦,为更好表现青凤的英雄气概,在台前幕后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我之前饰演的角色以青衣、花旦为主,而青凤这个角色是一个武旦的角色,在剧中有不少打斗的场面,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哈丹告诉记者,整部剧两个多小时的戏演下来,如何保证在最后的打斗场面还有充沛的体力,特别是诱敌大战法军这一幕,需要深厚的戏曲功底。她说:“为了饰演好这个角色,我每天抽时间去锻炼,一天至少跑20000米,增强自己的体力和心肺功能。

在排练当中,为了让武戏能更真实精彩地展现在舞台上,哈丹一遍遍尝试不同的武打方式和各种技巧,拟定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武打场面,不停地练习和不断地增强体力,长期排练技巧动作使她的手脚关节和韧带拉伤受损,直到自己觉得走路困难,手脚无力的时候才去看医生,医生建议这种情况必须好好休息调养打针,但是为了不影响排练的进度,她咬牙坚持,忍着疼痛,没向导演请过一天假。通过不断的磨炼和提高自己,哈丹饰演的青凤更传神、更形象了,哈丹的“青凤”已经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对主演们的采访结束时,恰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来到戏院看望剧组团队和演员们,他以激昂的讲话给大家鼓劲动员,祝大家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剧组接着忙碌起来,为临演前的最后一次彩排做认真准备。

晚上7点30分,彩排还有半小时就要开始,总导演熊源伟不停指挥着字幕、音响等各组工作人员做最后的检查,同时交代主要演员把握好演出节奏,整台戏的演出时间要严格控制在2小时10分钟以内。他向剧组所有人员强调:今晚的彩排,一切都按照正式演出的标准!

忙碌的间隙,记者不失时机地提问:“在《冯子材》这部剧里,怎么做到既突出壮族特色,同时又让全国观众接受壮剧、感受到壮族戏剧艺术形式的魅力呢?”

熊源伟微笑着回答说:“越是有民族性越是有世界性,越是有地域性越是有全国性,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要把壮剧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在我接触壮剧的过程中,我发现壮剧有个很大特点,它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而《冯子材》这部戏,在恪守壮剧本体的前提下,我们也很自由地吸收其他艺术的精髓,我觉得表现力还是很丰富的,希望9号、10号通过《冯子材》让首都以及全国观众感受到壮剧的独特魅力。”

台下是空荡的观众席,但是每一场彩排,无论主演和群演都当做正式演出,一丝不苟地走好每一个台步,声情并茂地唱好每一句台词,丝毫不因台下没有观众而松懈。专业、刻苦、敬业、认真,是这些品质共同熔炼出这一台好戏。

有这样一群用心的人,《冯子材》9号北京首演一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