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提高扶贫精准化水平

22.09.2015  17:13

兴安县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提高扶贫精准化水平

        本网兴安讯   2014年以来,兴安县按“一评二审三公示,关键环节四到位”的总体要求,识别出了兴安县“十三五”时期的28个贫困村和5270户17668人贫困户,并对全县10个乡镇115个行政村5270户17668人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和信息录入,并同步与全国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联网。2014年兴安县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对象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工作突出、成绩优异单位。

    兴安县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兴安县2014年至2015年实行部门联村责任的意见》,115个行政村选派“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区、市、县配备了第一书记,确保各贫困村都有一位第一书记,并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驻村工作队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按照“村有挂帮单位、户有帮扶责任人”的要求,制定了《兴安县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干部一对一帮扶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帮扶人的职责和任务。切实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努力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通过“六个到村到户”,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基础设施到村到户。2014年,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35个,其中非贫困村7个,在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8个,新建砂石路5条、硬化村屯道路18条,新建人饮工程5处,受益群众3338户11396人,其中贫困户857户3030人项目总投资1854.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92万元,整合部门资金(主要是财政一事一议资金)184.2万元,其他资金1278.3万元。实现15个贫困村20户以上的自然村100%通了村级道路。2015年上半年,安排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108万元,升级硬化道路5条,村屯巷道硬化1个,独立桥1座;安排市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个59万元;安排兴安县“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屯级道路硬化专项活动项目资金235万元9个,受益群众2065户11138人,受益贫困户635户2350人。

    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我县突出以精准扶持到户开展产业扶贫为主。一是在项目选择上坚持“三个立足”。“三个立足”即立足本地优势,立足群众意愿,立足市场调查分析。在产业选择决策上,我县积极引导群众既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主动把贫困村产业开发纳入县域产业发展板块,又要放眼市场,密切关注市场行情的变化。在品种选择上,既要考虑群众的种养习惯,又要考虑新产业项目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我县贫困村的葡萄产业发展能达到今天这种规模和效益,就是发挥了本县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葡萄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加上原有广阔的销售市场,保持了对市场行情的敏捷反应。二是坚持投入多元化,力推产业发展。自2011年以年,我县就将扶贫产业开发资金、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到户贴息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等进行整合捆绑,对贫困村葡萄、柑桔、金槐等品种种植户给予了种苗、肥料、农药、薄膜补助,特别是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种植区域,县财政给予了每亩适当的补助,每亩柑桔150元的补助,每亩水田葡萄给予300元的补助,山地葡萄每亩1000元补助,2011年以来,我县用于贫困村葡萄产业发展的各类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带动农民自筹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发展柑桔、金槐、罗汉果等多元化,产业扶贫资金达900多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500多万元。三是创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扶贫持续有效的发展。我县贫困户农民,由于致贫的原因多数是因资金欠缺,技术欠缺,劳动力效率不高所致,唯一的生活命根子就是有富饶的土地。因此,一段时间内,在开展精准到户产业扶贫上,贫困户因无钱、缺技术、怕承担市场风险导致产业扶贫难以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我县产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就积极动员和引导贫困群众利用产业扶贫补助资金和土地等参股的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社,形成“基地+农户+农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方式,达到对贫困户有效精准扶持的目的,为贫困户产业增收提供了企业支撑,降低了产业扶贫的市场风险。“十二五”期间,我县扶持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5家。

    2014年,加强贫困村发展共投入产业开发资金926万元,其中区、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3万元,区切块资金62万元。在全县15个贫困村完成新种葡萄904亩,油桃500亩,柑桔种植178亩,金槐种植1508亩,杉树种植1100亩,油茶种植150亩,毛竹低改3000亩,创建界首宝峰200亩W•默科特橘橙种植示范基地一个,共完成种植面积任务4540亩,毛竹低改3000亩,受益农户达1968户7638人。年内,在15个贫困村发放金槐9万株、油桃3万株、肥料184吨、葡萄水泥桩230万根。“十百千”产业化项目在漠川乡的庄子村、财金村、溶江的富江村、五甲村、白石乡的高圩村、湘漓镇的江口村、双河村等7个行政村完成种植1600亩欧亚品种葡萄。2015年,安排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资金)产业开发资金130万元,种植面积2470亩,安排市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开发资金208.4万元,种植面积2994余亩,受益群众近10000余人。

    教育培训到村到户。扶贫培训“雨露计划”按自治区标准完成贫困家庭子女学历教育培训补助扶持项目。2014年完成2013年续培生3人,补助0.6万元,完成2014年本科生4人,补助2万元,完成2014年中高职学生23个,补助6.9万元,  2015年上半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学生2014年本科生65人、2013年中高职学生71人、2014年中高职学生95人,共发放学生补助82.3万元,款项已全部拔付到贫困学生。今年秋季,我县落实学历教育(含扶贫巾帼励志班)补助政策,预留了169万元资金做雨露计划补偿金。目前在雨露计划系统申请的贫困学生有156人,其中:2015级本科生18人,2015级职业学历教育20人,2014年续培生118人,有待审核后发放学生补助。

    扶贫贴息到村到户。2014年,全县发放到户贴息资金120万元,扶持贫困农户1851户,获得贴息贷款额10797万元,其中扶持建档立卡贫困农户405户1305人,获得贴息贷款额1843万元,贴息22.37万元,贴息资金直接补贴给贷款户。2015年安排到户贴息资金88万元,目前资料正在审核中。

    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帮扶方式也应多种多样。该县提出“一户一策”,不是一户就一个方式,一户可以多种方式、多种办法。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按照“输血、造血、活血”并重的总原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打好帮扶组合拳,使每一个贫困对象都得到有效帮扶。①对有劳动能力、又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对象,提供一定的产业帮扶资金,帮助其选准和发展产业脱贫致富。②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没有发展产业意愿或者不具备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对象,可以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其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用于安排因病致贫、因老致贫、因灾致贫、因残致贫等贫困家庭成员就业。③对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对象,要动员他在土地、山场、水面等生产要素、生产资料上做文章,鼓励引导他们在依法、自愿基础上将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参与合作经营,从中获取分红。④对居住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贫困对象,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搬迁,有序引导他们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搬迁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⑤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入学难的建档立卡户,要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做好扶贫培训“雨露计划”宣传、培训、审核、发放补助资金工作,按政策做到应补尽补,确保不因贫辍学、不因学致贫、不因学返贫。⑥对因病、因残、年老等确实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要落实好各项兜底保障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该县还实施扶贫精准管理,包括:农户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今年上半年,我县根据贫困户和干部基本情况,建立了贫困户与干部结对信息台账,每年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阳光操作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偏滴漏”问题。

    扶贫事权管理。对扶贫工作,以前区、市、县三级分别该承担什么任务并不十分明确,监督的责任也不清晰;专项扶贫资金很分散,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清晰。从2014年开始,自治区已经明确,区、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扶贫开发工作“四到县”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机遇,把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项目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各项目项目进展顺利。

        2014年兴安县投入建档立卡工作经费60多万元,派驻驻村工作队115个,参与驻村工作干部258人。28个贫困村按时按程序全部识别出来,占识别任务的100%;5270户17668人贫困户全部按时按程序识别出来,占识别任务的100%;兴安县县表、115个行政村村表包括28贫困村,5270户17668人的户表全部都按要求完成了信息采集、录入和审核工作,做到了按时上报,并与全国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联网。

    2015年,兴安县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扶贫办与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建档立卡115个行政村、28个贫困村、17668人贫困户动态的信息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贫困户动态调整,对909户2942人进行了精准脱贫。2015年我县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4361户14726人,通过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把扶贫对象瞄准,把底数摸清,为全县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扶真贫,真扶贫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贫困人口精准建档,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监督到位精准管理,切实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实效,达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的良好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