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向诗意的远方出发 ——记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讨会

05.04.2019  03:46

■核心提示

又是一年三月三,壮美广西歌如海。4月2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南宁举行,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会聚绿城,为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出计献智。这场政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深度对话,为提升“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注入了新内涵、开辟了新思路。

激活创意,塑造民族节庆文化典范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重要的传统民族节庆,近年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成为全区各族人民和海内外宾客共享的民族文化盛宴,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壮族三月三”作为民族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庆活动,是广西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魅力所在,业态所趋,促进实现“壮族三月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和创意是旅游最核心最鲜活的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生产价值”。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祁述裕指出:要加强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搭建好文旅融合的平台,重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建立文化旅游市场组织制度,制定文化旅游标准,实行讲解制度,提高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完善旅游公共设施,回应消费者的关切问题。

“‘壮族三月三’规模大、持续久、影响广,是节日经济和文化消费融合的典范,也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典范”,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刚志认为:“数字技术对文旅融合构成非常大的影响。近年来,广西的智慧旅游、一部手机游广西、广西文化旅游电子地图等系列工程相继推出,广西文化和旅游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说明广西各级政府对于这个问题有清晰的概念和精准的定位。互联网时代,得互联网终端者得市场,要利用文化消费强烈的黏性,打造移动终端的消费模式。

开拓思路,促进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

新形势新业态,要有新观念新思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下,我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对“壮族三月三”的文化规划、市场开发、产业发展、现场推广的融合创新力度。

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教授朱竑从广西旅游现状和印象谈起,认为环境的需求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需求,而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地缘政治优势还没有完全转换成国际旅游协作发展的优势。他以美国硅谷的微软博物馆等为例,建议建立相关博物馆,把地方历史、生活方式转变为旅游项目,“打造广西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把握地方性与差异性,在于核心文化和旅游空间的有效融合”。

在谈到利用广西的地缘优势,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时,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壮学研究所所长覃德清提出打造“千里歌路”的设想,认为广西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多学科的课题,同时也是“壮族三月三”文化体验旅游应该考虑的问题,“要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接受这个辐射,开发美食之路、山歌之路等多种旅游线路,推动旅游模式从‘吃住行游娱购’到‘商养学闲情奇’的转化”。朱竑认为,对于一个全省的区域来说,不同的地方要根据它所处的开发条件和市场成熟情况进行适当调配,才可以在全省做成一个成体系的状态良好的产品开发。广西旅游可以面向东南亚合作,如果能够争取国家层面批准做一个世界顶级产品的落户,会“引爆”整个区域。

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提出,动漫可以为“壮族三月三”活动带来增量价值——动漫的故事可以让“壮族三月三”更具有特色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动画的手段可以让“壮族三月三”这个品牌更具有创意;动漫粉丝的号召力可以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比如把“壮族三月三”的场景、习俗、歌唱用动漫的方式进行展现,在动漫作品中融入“壮族三月三”的元素和信息,推出“壮族三月三”活动和景区动漫吉祥物等。

打造品牌,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文旅融合需要深根厚置,诗和远方才会绚丽多彩。近年来,广西立足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山水文化、长寿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找准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最佳对接点,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全方位、全链条的深入融合,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与乡村旅游扶贫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发展,也打响了乡村振兴中的广西模式,促进“文化+”“旅游+”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

今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包含五大板块,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全区各地共开展900多场活动。如何运用这些丰富的活动扩大适游期,增强“壮族三月三”的品牌效应?广西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民坤教授提出打造“壮族三月三”节庆品牌的同心圆发展模式,要让文化唱主角,必须在提升歌圩文化的适应性和巧借平台打造品牌上创新,要提高民众参与性,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增强民众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与风景园林院长吴忠军教授建议,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型集民歌欣赏、休闲度假、文化演艺、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歌文化产业基地,弥补节庆适游周期比较短的缺点,以歌带景拉长民歌文化产业链,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分享宏大的产业效益。

利用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提高其市场价值,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强化文化IP的经营和运作观念十分重要。一个好的文化IP,如果要想把它跟旅游结合的话,需要有一种好的形式和一种好的实体来承载。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杰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指出,要让游客因为文化而来,必须有项目,需要有专业团队和资金实力的企业介入,把一个一个游客愿意参与的项目做起来,才能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旅游。



专家建言摘要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祁述裕:

文化为魂 旅游为体 促进文旅深融

壮族三月三”是国内著名的一个节庆活动。如何深化文化与旅游的价值、推动两者融合发展,我认为需要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文化创意是旅游最核心、最鲜活的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旅游业走创新性、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核心环节。以文化为内涵的民族风情、地方特色、日常生活是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应秉承开放、包容、共享的文化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节庆转型升级,也使旅游业从关注自然和历史到更多关注当下生活,从有限景点到无限空间、由观光到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从粗放式发展到优质发展转变。掌握文化与旅游的特色与趋势,“壮族三月三”会有更好的发展。


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教授 朱竑: 

创建文旅融合品牌 加强与东盟合作

受“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启发,我提几点广西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比如,能否做一个与“壮族三月三”有关的博物馆,类似山歌底蕴比较深厚,每年许多歌唱团队来,可以创造不少资料资源。此外,可将现有一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比如刘三姐文化品牌可从单一产品向复合化产品体系发展,如建设相关度假区、度假小镇等。广西旅游可考虑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争取我们国家层面批准一个世界级项目产品落户。类似迪斯尼乐园或环球影城那种知名项目品牌,争取落户南宁或北部湾区域。像涠洲岛具有如此优越海洋环境,北部湾区域可以考虑做品牌海洋馆、海洋公园、海洋度假区等。广西还可发挥环境优势,做好养老文章,创建养生度假品牌,以及更多精彩的文旅融合品牌。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周刚志:

打造中国民歌之都 搭建刘三姐大观园

壮族三月三”堪称中国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典范。它不仅是“节日经济”与“文化消费”融合的典范,也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典范,还是“文化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的典范。

建议深入挖掘广西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好比广西知名电影《刘三姐》,在电影稀缺的年代成为广西文化名片。其次,注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高“壮族三月三”市场价值。可以借助“非遗”的“二次审视”乃至“多次审视”,以实现“美好生活”的目的,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如桂林是否可以打造中国民歌之都,以及刘三姐大观园项目等,同时强化现代传媒技术扩张节庆消费影响力。


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 宋 磊:

让动漫创意走进“壮族三月三”

动漫故事可以让“壮族三月三”更具特色内涵和深远影响,使其品牌传播更具创意和亲和力,也可产生更大商业价值。我以为有5种融合模式:把“壮族三月三”的场景、习俗、人物用动漫的方式进行表现和宣传展示;在一些动漫作品中可植入“壮族三月三”元素和信息,如通过在作品中融入地方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吸引观众成为游客,创造新的旅游地标;推出“壮族三月三”的动漫旅游景点、线路、空间,设置动漫特色小镇、主题乐园等动漫主题旅游景点,开展动漫主题列车、游轮等旅游体验活动,打造动漫酒店、咖啡厅等动漫旅游消费空间;用动漫内容开展主要活动促销,景区开展动漫美陈、演艺等活动,推出动漫吉祥物和衍生品。


广西大学旅游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刘民坤:

塑造歌圩文化品牌

歌圩文化是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历史悠久。武鸣三月三歌圩已有30年历史,是广西最有代表性的歌圩文化节之一。为破解广西歌圩文化发展困境,实现文化产业化路径优化和地区文化经济的双发展。需要更新歌圩文化传承模式以增强一致性。在保护歌圩文化原真性的原则下,结合现代旅游者受众注重体验的心理,吸纳地方美食、特色小吃,采用“赏、唱、品”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传承模式。同时,在方式与手段上与时俱进,提升歌圩文化的适应性,歌唱内容上结合时代背景开展创新,表演中实现壮汉语交替,还可借助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一平台打造歌圩品牌,扩大影响力。最后,还应鼓励民众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大众对歌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感,并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包态度,在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歌圩文化进行创新。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 吴忠军:

以歌带景巧筑民歌文化产业园

“壮族三月三”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入,开发层次不够高,没有形成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品牌。鉴于此,需整合“壮族三月三”文化要素,深挖其文化内涵,将其中“非遗”旅游创造性转化,如打造“壮族三月三”民歌文化产业园。采用以歌带景的策略,搭建广西民歌展示平台,结合民歌展示场景特色,筑巢引凤,通过优惠政策或合作等形式吸引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商,逐步完善民歌文化产业园的旅游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和内部建设。力图保护和传承反映民情、民风、民魂、民心的“非遗”项目,并创建具有国际视野的集民歌欣赏、休闲度假、文化演艺、影视传媒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民歌文化产业基地,为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温床。


广西师范大学壮学研究所所长 覃德清:

千里歌路”融通粤港澳大湾区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布局,借助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加强珠江流域中上游多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联动与融通,通过文化体验旅游的极点带动和轴带支撑,打造以“壮族三月三”为主体的广西各民族民歌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全域旅游的开发。

借鉴德国知名的“格林童话大道”,创建“千里歌路”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可在文化体验旅游园区建设:民歌文化遗产传习区、民歌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生态度假区,以及桂北汉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民歌文化杰作展示区。建设民歌文化传习基地,可沿江建设“对歌堂”“传歌馆”“会歌厅”“学歌亭”“藏歌楼”“铭歌碑”“赛歌台”等功能区,营造具有浓郁山歌文化特色的场境。


印象·刘三姐》运营方、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产公司总经理 李新杰:

开拓“壮族三月三”文化IP
  “壮族三月三”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IP,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园实现。文化产业园需要放在游客量较多的地方才容易成功。建议产业园要具像,特别要注意选址,比如桂林、北海等,通过辐射带动将来想达到的地方。比如桂林做成了,可以逐步拓展,届时宜州也可做,逐渐形成产品体系。这样以点带面,最后形成一个广西区域的全域旅游,即“壮族三月三”的全域旅游。有了主体支撑,以点带面渐进式发展,而不是遍地开花。此外,“壮族三月三”与乡村振兴,也可以以点带面,先重点突破一个,再把一个区域带动起来。让文旅产品助力乡村振兴,以点带面扩大品牌影响力,再以文旅品牌反哺乡村。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岑学贵:

助力乡村振兴与均衡发展

深化时令性节庆生命力,深度发展我区民族文化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精品游”,构建文化旅游布局的“全域游”,树立文化旅游理念的“全年游”、旅游布局的“特色游”、旅游与文化共融的“可持续游”,推动文化旅游结构的“均衡游”。

通过“壮族三月三”启发,整合乡村旅游优质资源,推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成立文化旅游“全域游”的协调机构和文化旅游联盟等。拓宽“全域游”格局下的“全年游”视野。凸显民族个性,打造旅游布局的“特色游”,实现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游”。逐步拓展“文化旅游+”功能,加大民族文化旅游在旅游格局中的结构比例,将资源、资产整合与区域联合起来。

“壮族三月三”旅游进账150亿元
本报南宁讯 (记者/吴丽萍 通讯员/赵倩男)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壮族三月三”赶上清明节,大家纷纷出门踏青游玩。据统计,“壮族三月三”以及清明假期间,全区接待游客1912.文化厅
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今年7月举办 展演作品申报截止到4月30日
本报讯  (记者罗群)为推动优秀杂技作品和人才不断文化厅
清明节和“三月三”假期南宁共接待游客271.42万人次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邓玲)今年“壮族三月三”恰逢清明节小长假,南宁市各旅游景区活动丰富、特色鲜明、秩序井然,旅游服务再上台阶,广大游客在南宁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有序的假期。据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计,清明节和“三月三”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271.南宁新闻网
“壮锦丝带飘起来”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从3月27日开始,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