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方式转变折射百姓幸福生活

18.07.2018  10:47
  曾几何时,南宁古道上依稀可见骡马、轿子、人力车的影像。而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使用的交通工具慢慢从用脚蹬向前方的自行车演变成到站即停的公交车、各种档次的私家车以及迅达畅通的地铁。

  改革开放40年,南宁市民出行方式的升级演变,烙着厚重的时代印记,从双腿丈量到抬脚上车,“出一趟远门儿”变得越来越便利,日益快捷、舒适、人性化的交通工具正载着南宁朝新时代加速驶去。

   公交线路:

  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脉络

  40年前的1978年,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之际,年轻的覃佩芳来到了当时的南宁市公交公司,成为5路车上的售票员。30多年间,公交车从柴油车、汽油车提升为空调车、无人售票车,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车和BRT,覃佩芳见证了南宁公交车这40年来的迭代。

  当年的5路车,从望州岭到槎路全程往返只需要约50分钟,却已是当时最长的路线之一。“5路车过了江南后,沿线都是工厂,一到下班时间几百人挤在车站旁边等车。”覃佩芳说,当时5路车是唯一能送工人们往返市区和工厂的公交线路。

  彼时,南宁市只有6条公交线路,覆盖面相当有限,线路大多规划在工厂、医院、公园等地方。因此,下班高峰期,狭窄的车厢里总是挤满了人,“多的时候能挤上70多个人”。负责售票的覃佩芳在拥挤的车厢里几乎无法移动,只能让乘客一个接一个把买票钱递送过来。

  随着城市日益发展,公共乘车环境也在一天天改善:上世纪90年代,首批空调公交车在南宁市投入使用;2009年,公交车厢内安装了GPS电子路牌系统和车载移动电视;2016年,公交车上安装有Wi-Fi供市民免费使用;2017年,南宁市第一条BRT试运营。

  与此同时,不断扩张的公交线路,令市区范围从朝阳广场不断地向外延伸,直到东盟商务区,市民的公共出行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30多年来,公交线路就像南宁的脉络一样,时刻在脉动,让这座城市时刻保持活力。

   私车出行:

  带着家人去旅行成为日常

  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人都梦寐以求能拥有一辆“私家车”——自行车。

  “上世纪80年代初,每到上下班高峰时段都能看到好几百辆自行车在街上穿梭的场景,一路上车铃叮叮当当,场面浩荡。”68岁的老南宁彭石生说,那个年代,自行车非常实用,不论是上下班代步、接送人,还是运载货品,都能派上很大用场。

  才过了不到20年,彭石生心目中的“私家车”就有了新目标。

  21世纪头十年,小汽车慢慢“”进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买车”成了很多市民的共识。“有了小汽车,去市郊游玩、去拜访亲朋好友都更方便了。”彭石生说,私家车不仅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自己与亲戚的关系,“现在一到周末,我们全家十几口人就会商量着去哪儿玩,因为有车就是方便啊!

  至2018年5月底,南宁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82.3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42.5万辆,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

   地铁:

  飞驰的列车缩短了城市距离

  与公交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覃佩芳临老却格外喜欢地铁,她宁愿守着10分钟就到地铁口的老旧房子,也不愿随女儿到交通不够便捷的新房居住。“地铁没有路面交通的拥堵,出行时间预估准确,我太喜欢了!”覃佩芳赞叹说。

  2016年底,南宁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南宁市民期待多年的地铁时代终于到来;2017年底,地铁2号线通车试运营,南宁正式迈入地铁换乘时代。

  以前,家住邕宁区的廖怡烈若是去安吉客运站接亲戚,得穿越几乎整个南宁市区,“早上6时出发,到12时左右才能到家。”地铁开通后,整个路程可以省下两个多小时。

  “因为地铁快捷,所以即便路程遥远,我的心情也会比较轻松。”廖怡烈说,现在出门的次数变多了,范围变广了,而在路上花的时间却变少了,南宁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一座城市的发展与交通工具的变化密切相关。出行方式的变迁,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从人力车到机动车,无不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如今,网约车、共享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民的生活中,新的地区发展加上新技术的出现,带动城市交通发展进入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