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卫脚步不停歇 共建共享美家园
紧抓理念引领 丰富创卫内涵
我市秉持“创卫为民、创卫惠民、全民共建共享美好城市”的工作理念,坚持治城与育人并举、宣传与教育并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为了加强组织保障,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南宁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市人大、市政协联系领导分别担任副总指挥长的首府南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总指挥部。各部门单位、街道社区都建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领导体系。
我市将健康发展政策、健康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城市建设、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政策中,强化顶层设计,咬定创建目标,保持创建劲头不松、机构不撤、人员不少、力度不减,各级各部门秉持“创卫为民、创卫惠民”工作理念,各司其职,切实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各类“顽疾”,着力标本兼治,让城市管理“难点”变“亮点”,让市民感受道路宽敞整洁、市场经营有序、餐饮干净卫生等变化。
我市创卫工作坚持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创卫全局,将“健康南宁”建设贯穿创卫全程。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创卫和健康教育宣传,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宣教活动让广大市民积极主动参与爱国卫生运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创卫群众基础。
狠抓惠民工程建设 夯实创卫基础
2018年上半年,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AQI优良率)为91.1%,在全区14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三,按完成目标比例计算排名第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标准,未发生重度污染的天气。2016年、2017年,南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5.1%、92.3%。坚决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仅仅是南宁市为巩固提升创卫成果,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三连冠实施的一系列惠民工程的缩影。
我市按照“治水、建城、为民”的理念,扎实有序地推动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水环境建设,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目前,我市累计实施海绵项目203个,涵盖水生态修复、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公共建筑、居住小区、排水管网六大类型;54.6平方公里示范区内的黑臭水体和内涝点全部消除,三年试点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那考河湿地公园、石门森林公园等项目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那考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
我市全面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率先在全区开发了河长制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同时,继续推进立体绿化建设,全面实施邕江两岸148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建成两岸31公里景观带,邕江上游引水工程开工;开展“两点一线”扬尘污染、工业及交通排放污染、焚烧烟尘污染、工程车辆扬尘污染、裸露土地扬尘污染五大整治,推进市区网格化监测,项目工地完成道路硬化、裸土覆盖及植草绿化等措施。我市还不断夯实城市建设基础,推动建管融合,市本级累计建成污水管网112公里,埌东污水处理厂水质提标改造工程完工,出水水质达一级A标。
我市不断加快推动“健康南宁”建设,提升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水平。截至2018年7月,全市302家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网络报告覆盖率100%。我市已连续18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没有因防控措施不力造成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从2015年起,南宁市开始创建健康社区(小区)示范单位,目前已建成17个健康社区(小区)示范单位,以先行试点的工作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12个健康乡镇、14个健康村。
我市还从“改善”入手,从“提高”着力,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三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联创,建设美丽南宁;以“智慧南宁”建设为依托,搭建全市扬尘治理视频综合管理平台、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交通管理指挥中心平台等,城市管理水平长效化、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更加突出。
常抓机制建设 护航创卫工作落实
随着创卫持续深入,一系列长效机制建立起来,使我市创卫工作实现了从突击治理到日常监管的转变,城市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市创卫办根据历年创卫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总结提炼,制定了会议、考评及督办督查、培训讲评、简报交流以及责任追究5项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及时掌握创卫各方面动态,分析研判重点、难点问题,制定重点工作和专项督查方案,确保精准分析症结、精准指导整改。
通过开设电视问政平台,剑指创卫工作中的“顽疾”,广纳市民之声。各级各部门根据曝光的问题进行整改提升。同时,我市整合文明办、创卫办、城乡清洁办、大行动办、乡村办资源,将创卫工作与“美丽南宁”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并将基层卫生创建及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指标列入“大行动”“美丽南宁”乡村建设专项考评内容。
2018年,南宁市再次迎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目前,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严格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勇争一流的干劲,全力以赴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三连冠,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