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实践 共襄三农伟业

01.03.2017  05:35

  2月25日,由农民日报社主办的“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暨2017三农发展大会”在京召开。由各涉农主流媒体评选出的“2016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同期揭晓。

  2016中国三农创新榜颁奖仪式 刘刚摄

   贵州省六盘水市: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在乌蒙磅礴的万山丛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中国凉都·六盘水。这里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沟深、耕地零碎、生态脆弱,农业条件恶劣,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在“四化同步”进程中,怎么样解决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的问题,补齐农业短板?在西部贫困山区用什么路径推进精准扶贫?在喀斯特山地条件下怎么样发展现代农业?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怎么样构建激发弱势群体潜能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制度体系?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怎么构建先富带后富的制度机制?这五个现实问题,成为摆在六盘水面前的时代难题。

  难则思变,变则通达。围绕着这“五难”,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企业为龙头、小康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通过“三变”改革,活化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撬动了政府资源、集体资源、社会资源同频发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村改革新路。

  2014年以来,全市土地入股201.83万亩,其中农户承包地161.17万亩、集体土地40.66万亩、林地入股23.53万亩、水域入股4244.69万平方米;共整合7.49亿元财政资金,撬动农户、集体、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投入近60亿元,放大效果达到1∶8;入股农户48.74万户160.28万人,其中贫困户13.97万户40.1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3%下降到11.91%;粮经比从70∶30调整为32∶68,森林覆盖率从38%提高到52.77%;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08亿元,累计达到2.7亿元,全市全面消除了“空壳村”,村集体积累最高达到1031万元,最低5万元。

  “三变”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和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调整和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厚植和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和完善了农村现代治理体系。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公布,六盘水市“三变”改革被写入其中,这标志着“三变”改革上升到国家战略。

   山东省供销社:

  土地托管构建综合性服务体系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从农业服务供给侧发力,创新土地托管模式,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打造土地托管服务圈,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为农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服务规模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推进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由基层供销社联合村“两委”领办农民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加、贮、销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以规模化服务促进规模化经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供销主导、多方参与、统一运作、合同管理、政府支持”的运作模式,打造了“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的亮丽品牌。目前,土地托管面积已达2107万亩,占山东耕地面积的1/5。通过土地托管,可增加种植面积10%以上,亩均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15%左右,粮食作物增产10%-20%,节支提效400-800元,经济作物达千元以上。

  以为农服务中心为依托打造土地托管服务圈。由县供销社农业服务公司与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打造平原丘陵3公里、山区6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开展测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贮藏或冷藏加工、庄稼医院、农民培训等6项服务,同时为涉农部门服务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目前,已建成为农服务中心1012处。

  以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为引领搭建协同为农服务机制。开展村社共建,与村“两委”共建农民合作社、发展项目、干部队伍;强化涉农结合,与涉农部门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等方面实施政策联动、资源共享;推进社社合作,与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基地共建、品牌共创,搭建协同为农服务机制。目前,共建村已达1.98万个,占全省村居的30%,2016年帮助村集体和农民分别增收6.28亿元、31.34亿元,带动3.3万人脱贫;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1.6万家,组建县、乡农民合作社联合社912家、98家,服务经营主体近5万个,受惠农民400 多万户。

  四川省成都市:

  “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美丽新村模式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小组微生”新村建设模式。“小规模集中”,新村点位规模控制在50-300户,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组团式布局”,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组团构成,形成自然有机的布局形态。“微田园设计”,规划出前庭后院,房前屋后因地因时种植,形成“小菜园”“小果园”。“生态化建设”,保护山体、水体等生态本底,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乡土文化相融合。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按照“农村耕地不减少,保护优质耕地”的原则,编制全域村庄布局规划,布局新村点位3141个。按照《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小组微生”规划技术导则》要求,编制“小组微生”新村建设规划。

  二是坚持产村相融。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托高标准农田成片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推广“农业共营制”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成片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挖掘农耕、民俗文化,建设中植入旅游元素,发展乡村旅游。

  三是坚持设施标配。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小组微生”新村点位实现水电气视讯“五通”,并按照“1+8+N”的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每村安排至少40万元用于村级公共服务。

  四是坚持市场运作。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集体建设用地出让收益成为新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五是坚持群众自主。鼓励农民自愿以农村产权入股,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或土地股份合作社。建成后,引导农户成立业主委员会,实现自主管理。

  目前,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979个,占全市规划建设新村的63%,其中“小组微生”新村186个,总投资71亿元,实现2.63万户、8.4万人入住新居。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团队:

  教学科研推广与农民“零距离

  科技小院,2009年诞生在河北曲周县一座废弃的农家小院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师生们在这里探寻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生的诀窍,挖掘着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应有的源头,摸索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走出了一条立地顶天的道路。

  住进村里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一年中有300多天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地教会农民应用高产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在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同时,科技小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妇女识字班、舞蹈队等,搅热了日益冷寂的村庄。

  在庄稼地里做出一流科研创新,科技小院围绕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地方农技员和农民的参与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在农民的大田里反复检验,最后应用于生产。目前,集成技术34项、集成技术规程8套、研究开发产品6个、申报国家专利16项等,科技小院网络参与的大气氮沉降、高产高效技术研究等在《Nature》上发表。

  从为农服务中培养出过硬人才,科技小院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人才培养路径,先到小院了解实际、再入课堂学习理论、返回小院应用创新。科技小院科研与服务并重,研究生将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让科研更接地气,在村里担任农技员、培训师、挂职干部等多种角色得到综合锻炼,培养出了一大批有情怀、能力强、肯风险的爱农英才。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广发认可,被评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有了泥土的芳香,科技小院迅速开枝散叶、野蛮生长,知名高校企业纷纷加入,已建立了60多个科技小院,形成了涉及20个省市区的22个作物生产体系的全国性协作网络。目前科技小院还走出了国门,被联合国列入可持续发展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

  精准脱贫“五步工作法”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创立了以精准宣贯为先导、精准识别为前提、精准帮扶为核心、精准监管为保障、精准退出为目标的田东脱贫“五步工作法”,为广西自治区乃至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精准识别方面,自2015年10月起,选派1225名干部利用4个多月时间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行动,全面完成78882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方面,干部与贫困户实施“双承诺、双认定、双确认”:帮扶干部签署帮扶承诺,贫困户立下脱贫承诺;对照验收标准,共同查找脱贫短板,共商帮扶措施。精准监管方面,建立一户一档的台账管理办法,不仅详细记录了贫困户的脱贫全过程,而且保证了贫困户的精准退出。精准退出方面,以“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倒逼全县精准脱贫工作落实,详细记录并分解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等全部基础数据与政策措施。

  截至2016年底,全县实现脱贫摘帽行政村28个,减少贫困人口41637人,贫困人口降到9320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2.66%。

   海南省农信社:

  小额信贷闯出普惠金融新路

  海南农信社结合农情扎根农村,创新推出了小额信贷模式,得到了多方肯定。该模式不仅是小额贷款的业务创新,更是组织队伍、政策支持、监管体制、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农村综合型普惠金融体系的创新。第一个创新是把贷款利率“定价权”“审批权”交给农民,在赢得民心中收获农民的信任和信用。第二个创新是把贷款“防控权”交给信贷员,打造了一支“扎根农村、进村入户”的信贷队伍。第三个创新是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普惠金融监管模式的突破与小额信贷模式的规范。第四个创新是一手给资金,一手给技术,给农民贷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最终才能保农民还款。

  海南农信社小额信贷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成立9年来,海南农信社从当初的资产质量差、信贷风险大、存贷款规模在海南商业银行中倒数的困境,发展到现在的存、贷款余额均实现全省商业银行第一。为全省60多万农户发放低息贷款200多亿元,农户户均贷款额从3000多元增长到2万多元,贷款农户人均年收入增长22.2%,而不良贷款率仅为2%。

   湖北省沙洋县:

  按户连片耕种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

  “按户连片耕种”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权的前提下,以灌溉水源等为基本参考依据,由村委会领导,尊重农户意愿,通过村民小组内部的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等办法,使农户耕种的土地连成一片、最多不超过两块且“不插花”,在每户耕种土地面积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实现农户对土地低成本、高效益的经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多年来,以前按距离远近、水源好坏、土质肥瘦等划分的土地承包关系基本保持不变,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调整为按户连片非常必要。截至目前,全县按户连片耕种面积86.96万亩,总体连片率已达91%,“连片耕种”被写入了2016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沙洋的“按户连片”经历了基层探索、开展试点、全县推开三个阶段,主要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三稳定、一调整、两集中”的总体要求。“三稳定”就是家庭承包体制、农户承包面积、承包期限稳定;“一调整”主要是地块上的调整;“两集中”就是土地连片向单一的农户集中、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确定连片的路径。主要是以灌溉水系、灌溉水源、农民的住房最大田块、最集中的田块、主导产业为主要参照进行连片,以涉农项目实施为契机引导连片。三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主协商。政府重点是做好顶层设计、集中培训、督办指导等工作,村级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所有事项均由农户自主协商决定。四是坚持程序规范,确保公开、公平。做到所有田块的面积精准,调整方案精准,所有方案每家每户签字,张榜公示,及时登记颁证,建库归档。

  按户连片耕种之后成效明显,一是推动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是加强了农村公共设施管理,解决了农村社会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四是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了乡村和谐。

   黑龙江省农委、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

  带地入社实现规模经营的“仁发模式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从“棒打狍子瓢舀鱼”到机械化覆盖、沃野千里,近30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收获了改革开放的硕果,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其中,由黑龙江省农委推动指导,以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进行实践的“农民带地入社实现规模经营的‘仁发模式’”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仁发模式”把握农地“三权分离”新趋势,在“”的基础上做好“”的文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在推动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中趟出一条新路。

  仁发合作社“一保,两提、两分”到取消保底金、提高分红比例的经营理念转变,不断创新农民带地入社经营机制,始终坚持与农民“风险共担,盈余共享”,开创了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新局面,农民同样可以做物质和精神的贵族。

  “仁发模式”秉承创新理念,立足服务“三农”,以农民为本,实行“一人一票”“分片承包”“单车核算”重大事项和财务情况公示制度,凭借分配机制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农业生产和价值规律,整合资本、市场、科技和人力资源,打造产业链,扩充价值链,逐步转型升级。

   江苏中利集团:

  智能光伏嫁接科技农业让土地增值

  江苏中利集团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的中利万农“智能光伏+科技农业”模式,突破了传统“农光互补”仅用于喜阴作物和养殖业的局限,成功实现了在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上的应用,创造了光伏产业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的新业态,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创了“收益型”光伏扶贫新路径。

  这一模式属于全球首创。目前,申请了34项国内、国际发明专利,在江苏、山东、河南、江西多地实践,验证了水稻、小麦、蔬菜、中草药、油用牡丹等作物种植、无土栽培和水产养殖的增产增收效果,15个贫困县与中利集团签订了《全县贫困村光伏+农业扶贫》协议。

  该模式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电站租地付农民租金、电站下“光伏地”农民免费耕种、项目配套先进农业技术等措施,实现农民提高收入、集体增加积累、企业获得利润的多赢效果。实践效果表明,光伏地种粮食年亩均收益1500元,特种种植、养殖年收益在1.5万元/亩以上。

  国务院扶贫办已将该模式作为贫困地区产业组团包县脱贫的“收益型”扶贫项目,复制推广。一个占地12亩左右的0.4MW村级“光伏扶贫农场”,能带来的是连续20年、每年30万元以上的“光伏扶贫+农业”的稳定收益,基本可实现贫困村脱贫目标。

   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

  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解决农民融资难

  为了破解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探索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唤醒沉睡的农村资源,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截至2016年3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2.8亿元左右,余额达6805万元。

  有效抵押如何实现?信贷资金如何注入?风险共担机制如何建立?重庆农行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索创新。一方面,重庆市于2012年基本上完成了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为推行农房抵押贷款奠定基础。有融资需求的农户提出申请,可以以农村居民房屋财产权为抵押,申请农户小额贷款或生产经营贷款,最快在一个星期内即可放贷。利率方面,执行基准利率或小幅上浮,以减轻农民融资负担。另一方面,按行业细分,建立专业大户名单库,打通信贷资金注入通道,筹集资金大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第三,在风险把控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即做到农户实、项目实、用途实的“三实”要求,探索风险补偿金制度,政府划拨一定的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一旦形成不良贷款,农行承担30%的损失,剩下70%的损失由风险补偿金承担,形成政府、银行和农户的利益闭合链条。农民融资难题得到解决,农村有了富民产业,农行实现了社会价值,三者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