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驱动"剖析:扭转"广西货不走广西港"现象

08.11.2014  11:49

    “近年来,北部湾港口建设突飞猛进,2013年货物吞吐量接近2亿吨、集装箱超过100万标箱,跻身区域性大港行列。但港口管理运营体制不顺、资源配置不优、开发经营主体单一、现代物流和港航服务业发育不足、集疏运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导致综合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不仅对区外、境外货源吸引力不足,就连区内也有近40%的物流绕道而行,造成‘广西货不走广西港’的尴尬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决心予以解决。

    10月30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全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上,对北部湾港口建设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刻剖析,可谓一针见血。为此,《关于深化北部湾经济区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症下药,提出了创新港口建设管理运营机制的具体方案,明确了5个方面的改革目标,即推进“一港三域”协同发展、建立统筹高效的管理运营机制、突破瓶颈完善集疏运体系、创新港口合作开发模式、培育拓展港航服务业。

    尽管钦州、北海、防城港早已“三港合一”,但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港口与各市政府、联检部门、园区及企业之间还不能很好协调。体制性问题已成为北部湾港进一步开放发展的一道障碍。

    为此,《决定》牢牢抓住这一牛鼻子,提出要创新建立统筹高效的管理运营机制,办法就是组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建立北部湾港口综合协调机制,成立由自治区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及沿海三市政府参与的北部湾港口综合协调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港口规划发展、重大功能布局、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定、口岸开放和通关便利化等。在这一过程当中,还要推动港口公益性与经营性项目分开,推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推动港口管理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等等,目的就是要建立港口标准化服务体系和统一的经营市场诚信体系,促进港口经营专业化、服务规范化。

    制约北部湾港发展的另一道障碍是集疏运体系不健全,港口航运与陆地运输衔接不顺畅,造成进出港效率低、成本高。此外,由于通关便利化水平低,各部门之间以及与港口、企业间缺乏共享信息平台和协调互认机制,检测设施设备缺乏等原因,造成通关费时长、效率低、费用高。

    因此,要全力打造以千万吨集装箱基地为标志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当务之急是解决三个港区之间货物代码统一、关区互认,达到港区之间一次通关、一次收费、全线放行,港区之间通过海上“穿梭巴士”来解决货物的集疏和装卸问题,避免资源浪费闲置、三港区间汽车运输产生的负面效应。这就是《决定》中“推进‘一港三域’协同发展”的要义。

    北部湾港要协同发展,就要科学界定各港域功能。防城港域主营大宗散货运输,辅以集装箱运输;钦州港域主营集装箱运输和石油化工运输;北海港域主营国际邮轮旅客运输、商贸和清洁型物资运输。

    港口集疏运体系要突破瓶颈,就必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也就是《决定》中提到的“着力打通大通道关键缺失段,实现高速公路、铁路与港口直接连通。加强港口后方铁路站场和相关铁路支线、专用线建设,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

    要做大做强,还必须要创新港口合作开发模式,培育拓展港航服务业。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优质港航企业作为战略伙伴,合作连片集约开发公共码头、深水航道和专业化深水泊位;规划建设港航服务业集聚区,完善各类航运服务要素,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提高航运软实力。

    可以预见,阻碍港口进一步发展的藩篱一旦破除,软硬件建设就会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一个大型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低碳化,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就离我们不远了。(广西日报记者 苏超光 实习生 高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