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启动“蓝色引擎”建海洋强市

09.09.2016  19:03

  短短一年多时间,昔日一片寂静的晒盐场已矗立5栋大楼,一座现代化海洋科技产业基地雏形显现。 

  与此同时,国内知名海洋科研院所纷纷入驻、国内首屈一指的珍稀海洋生物产品在这里诞生、海洋旅游产业日渐升温…… 

  在9月6日召开的中共北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王可掷地有声地提出,未来5年,北海将积极培育发展海洋产业,推进现代临港产业区、邮轮经济区、现代渔港经济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建设,打造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城。已经启动“蓝色引擎”的北海市,正在激活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向着建设海洋强市迈进。 

   转型升级 

  传统优势海洋渔业提质增效 

  8月1日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后,北海各渔港成为国内最繁忙的鱼货交易地,一船船从南海和北部湾渔场上岸的生猛海鲜,刚一靠泊便被各地客商分抢。 

  北部湾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而北海海洋渔业是北部湾渔场响当当的龙头,海洋捕捞范围远至南海,远洋捕捞渔船达3000多艘,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在北海诞生。2015年北海市海洋捕捞产量占全区66%,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区90%,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区37.8%。 

  今年以来,北海市继续巩固近海捕捞,发展三沙渔业,推进远洋渔业发展。目前,该市海洋捕捞业的技术和装备在南海区均处于领先地位,上半年海洋捕捞量超过21万吨。 

  在发展海洋捕捞业同时,北海还不断推进现代海水养殖业,创建了南珠产业基地、金鲳鱼、罗非鱼、对虾等一批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方格星虫、鲍鱼等海(水)产品知名品牌在市场上叫响。海(水)产品加工也乘势而上,一件件“北海海鲜”品牌的海(水)产冷链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国际市场。 

  在北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现代渔业经济已经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按照部署,未来五年,北海将加快主要渔港建设改造,建设营盘国家级中心渔港,推进中国-东盟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积极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大力发展珍珠等海水养殖和海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打造大型远洋捕捞船队,拓展外海和远洋渔业,促进海洋渔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近海作业向远海作业转变、由简单型向科技型转变。 

  7月中旬,北海市与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在南宁签署协议,总投资300亿元的中民远洋北海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打造集远海远洋综合作业船队、面向东盟的渔业开放口岸、中国南方海洋产业科技城等于一体的海洋产业项目群,强力助推广西“海洋经济强区”发展战略。 

   “三海”战略 

  打造最佳海洋旅游目的地 

  进入暑期以来,被誉为中国最美海岛的涠洲岛成为广西最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涠洲岛旅游发展是北海积极推进海洋旅游发展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2013年9月,北海市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以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为依托,突出滨海特色,建设旅游强市,推动北海旅游产业大繁荣大发展。近年来,北海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涠洲岛旅游区为核心,以北海老城和合浦系列景区、景点为两翼,加快构建“双核两翼”旅游发展格局。 

  2015年北海市接待国内游客1999万人次、增长12.9%。涠洲岛入选“2015旅游业最美中国榜”最美十大海岛,金海湾、园博园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北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07.8万人次,增长7.4%,首条国际航线正式开通。依托北海优质海洋旅游资源发展的北部湾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后受到股民们的热捧,目前正致力于发展集旅游休闲度假地、旅游交通运输、现代旅游营销于一体的中国海洋旅游领军企业。 

  今年7月,为促进旅游产业尤其是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北海市专门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推进项目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具体的改革意见。 

  北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鲁性东介绍,未来北海将按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将北海作为一个大景区打造,转变发展思路,变革发展模式,实施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将北海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化滨海旅游名城。 

  目前,北海正积极推进核心景区改造提升工作——按照5A标准改造提升银滩景区,将其打造成高端滨海旅游度假区;加快涠洲岛、斜阳岛整体开发进程,把鳄鱼山景区打造成5A级景区;按照5A级景区标准,提升北海老城、北海园博园等,统筹推进合浦景点景区开发建设。而在海洋旅游这个板块上,未来,北海将着力提升“海滩、海岛、海湾”旅游项目发展,积极打造中国最佳海洋旅游目的地。未来,北海还将建设北海国际邮轮母港和邮轮码头客运中心,加快发展邮轮、游艇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国内国际邮轮航线,大力发展邮轮配套服务,举办国际性游艇展会,积极打造北部湾高端游艇俱乐部,力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邮轮经济区。 

   创新引领 

  海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今年上半年,原产于日本的珍稀海洋生物长茎葡萄蕨藻、俗名称作“海葡萄”的海洋生物,在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珍稀生物育种基地试产成功。这是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设立后,入园企业诞生的首批海洋科技产品。 

  从2013年年末,精工科技与海南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海葡萄”项目育种研究,并在2016年3月在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内试产成功,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海葡萄食品级生产企业。北海海洋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徐东明说,这本身就是北海海洋科技创新的结果。 

  “十二五”以来,北海在发展壮大临港产业、改造提升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内引外联,不断增强海洋产业创新能力,促使海洋产业从资源型向核心竞争力发展。目前,北海已经成为广西海洋科研机构最为密集的城市,其中北海国家级(海洋)农业科技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17家国内一流科研机构签约入驻。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水产苗种业、红树林研究与开发利用、海水利用业等领域也获得突破,珍珠系列产品、鱼肝油及螺旋藻等产品年产值数千万元。 

  2015年年初,北海市专门成立海洋产业科技园,将海洋科技城建设及产业发展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市政府2016年度“四定”重点工作(项目)全力推进。如今,包括孵化综合楼、公共服务楼、创业服务楼在内的5栋大楼已矗立在北部湾畔。 

  目前园区各项“四定”重点项目进展迅速,按时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任务。另外,海洋科研创新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的孵化中心大楼装修已经完成施工,将于9月前投入使用;全长18公里的竹林大道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园海绵型湿地长廊工程项目规划与建设,争取近期完成项目立项和科研审批,9月开工建设;海景大道(竹林大道至西村港路段)及西村港大桥动工建设也已提上议事日程。“整个园区有望近期开园!”徐东明说,未来按照包含海洋科研创新园、海洋加工物流园和海洋科普观光园的“一区三园”模式深化发展,到2020年,这里将初步建成一座“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城”。 

  广西海洋局最新公布的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98亿元。北海市作为全区海洋经济的“领头羊”,海洋生产总值415亿元,连续两年位列全区第一,同比增长20.3%,占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的37.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6.5%。海洋经济已成为支撑北海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记者  曾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