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南宁市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

19.10.2016  12:40

十三五”是南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影响“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南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结合人口历史资料,探讨南宁市“十三五”时期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分析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对南宁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对南宁市人口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十二五”时期南宁市人口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南宁市人口发展的趋势是:低生育水平持续,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流动更加活跃,城镇人口稳定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处于低位,生育率近乎超低水平

一是“十二五”以来南宁市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南宁市常住人口为698.61万人,比2010年增长32.74万人,增长4.91%,平均每年新增6.55万人(见图1,南宁2000、2010、2015年常住人口总量)。“十二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延续了“十一五”时期以来的低位趋势,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见表1),2015年南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2.71个千分点,比全区7.9‰略低。

 

 

二是低生育水平。南宁市人口增长保持低速的主要原因是进入低生育水平状态。从南宁市2000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可见一斑。总和生育率是指一地区平均每个育龄妇女所生孩子个数。据统计,2000年南宁市的总和生育率为1.42,2010年为1.3,2015年为1.27。国际上规定低生育水平是指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与1.8之间。一般认为,在发达国家的一对夫妇平均生育2.17个孩子,也就是总和生育率等于2.17时,则称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由此可见南宁市生育水平已经处于超低状态。

2014年后,国家实施“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后,普遍预期人口出生率、出生人数和总和生育率都有明显回升,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申请“单独二孩”的家庭数量明显低于预期。人口变动调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南宁市2013年、2014年、2015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4.25‰、13.52‰、13.29‰,出生率不升反而略有下降。

(二)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总抚养比上升

和全国、全区人口形势一样,人口老龄化加剧是“十二五”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南宁市人口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局面。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南宁市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7.24%,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1.76个百分点,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2.64个百分点。2015年末南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84%,比2010年增加了0.98个百分点。0—14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2010年比基本持平。“十二五”期间南宁市人口总抚养比【(0-14岁人口+65岁以上人口)/(15—64岁人口)】持续上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南宁市总抚养比为37.06%,依据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南宁市的总抚养比为39.25%,比2010年上升了2.19个百分点。

(三)流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促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1 、“十二五”期间,南宁市流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南宁市人户分离(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为166.42万人,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5年南宁市人户分离人口约有178.6万人,比2010年增加12.2万人。人口流动分为乡镇(街道办)之间的流动、县(城区)之间的流动、省内市外的流动、省外的流动。根据测算南宁市流出市外、省外的人口超过100万人。市外、省外流入南宁市的人口约有80万人。“十二五”以来由于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南宁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首府城市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2007年南宁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由此吸引更多市外、省外人口到南宁市安居就业。据统计2011—2015年每年流入南宁市的外来人口(市外、省外流入)超过5万人。

2 、农民工是南宁市人口流动的主体。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南宁市有超过10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占南宁市农村户籍人口四成以上。据调查在南宁市农村地区平均每户有2.3人外出。进入“十二五”时期,南宁市外出农民工仍保持增长,但是增长已有所趋缓。农村新增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经商。同时东部产业转移、经济增长下行、外出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长已进入老年阶段等使部分农民工而选择返乡务农、创业、就业。目前南宁市外出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流向广东的为60%左右,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南宁市农民工主要外出地。

3 、城镇人口稳定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南宁市2015年末城镇人口为414.32万人,比2010年增加63.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76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2.64%提高到2015年的59.31%,平均每年提高1.33个百分点。(见图2)

近几年来南宁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推动:

一是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是依据人口增长计算公式P0+p0(2+R)/(2-R)来计算的。P0代表基期人口,R代表报告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据此测算南宁市2011年-2015年城镇自然增长人口约为18.5万人。

二是驻邕高等院校学生扩招导致南宁市城镇人口增加。“ 十二五”时期是驻邕院校扩张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等院校都扩建了新的校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门统计2011—2015年驻邕高校累计扩招约14.4万人学生,其中市外的生源在85%以上。

三是城市、城镇扩张。 十二五”以来南宁市五象新区、各县区的产业园区、专业市场建设等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城镇向农村延伸无可避免。根据国家城乡划分规定,城市建成区延伸(城市道路、自来水、路灯、公共汽车、房地产等)到的乡村的人口属于城镇人口,城市(城镇)延伸到的村委城乡属性由乡村变城镇。据统计2011年—2015年南宁市共有16个村委由乡村属性变为城镇属性,涉及人口约6.7万人。

四是人口流动。 由于人口流动规模扩大,特别是农民工向城镇的流动。虽然南宁市农民工以流向市外为主,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流向市区或者城镇务工经商。

(四)人口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南宁市2015年末,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9.48年,比2010年提高0.21年;南宁市接受小学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占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下同)的24.11%,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比较,接受小学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下降了2.81个百分点;接受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40.94%,下降了1.36个百分点;接受高中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占16.83%,比六普提高1.12个百分点;接受大专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占7.94%,比六普提高0.61个百分点;接受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占6.98%,比六普提高1.67个百分点。

二、“十三五”时期南宁市人口发展预测

(一)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受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效应的影响,预计“十三五”期间南宁市的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比“十二五”有所提高。根据1%人口调查结果推算,考虑国家实施“二孩”政策的影响,预计到2020年南宁市人口出生率将稳定在15‰左右,比2015年提高1.7个千分点;2020年南宁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5,比2015年增加0.3。全市常住人口在2020年末将达到740万人,比2015年增长5.92%,比“十二五”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剧

15—59岁人口称之为劳动年龄人口。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南宁市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7.25%,比2010年减少1.76个百分点;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测算2020年末南宁市15—5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65.2%,比2015年减少2.05个百分点;2020年末,南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近15%,比2015年增加约1.2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

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纲要指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南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提到:到2020年末力争实现100万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各种利好政策的影响,结合南宁市2011年—2015年城镇化变化情况,预计到2020年南宁市城镇常住人口将达约475万人,比2015年增长15%,城镇化率将达65%—67%。

三、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生育水平、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文化素质、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性:经济发展会降低生育水平,同时,生育率下降引起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增长,保持适度的生育水平有利经济增长;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会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科技水平;城镇人口的增加会促进城镇化、工业化极大的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生育呈负向关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引用《世界人口展望》数据表明:1950—2000年发达地区的总和生育率由2.83下降到1.66,较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6.02下降到2.41,最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6.55下降到4.53;从南宁市1990年—2015年人口、经济发展的变化看就印证了这样的规律。(见表2:1990—2015年南宁市经济和生育变化情况)

从家庭层面上看,随着经济的增长,物价水平也不断的攀升,养育子女的成本也在增加,加之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从而会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有正负两方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储蓄率、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形成以及养老负担等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短缺,影响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还导致消费率下降和储蓄率增加;人口老龄化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三)人口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

习总书记指出“有序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李克强总理也强调:城镇化所带动的投资和消费十分巨大,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有效的带动国内需求。专家研究表明:城镇化不仅可以促进人口收入提高3倍以上,而且劳动生产率也可以提高4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地拉动内需。根据统计南宁市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可以增加约12万城镇人口,城市基础设施潜投资需求非常巨大,同时对拉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意义十分重大。

另一方面南宁市的城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南宁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31%,在区内排位第四,在全国省会城市排末位,另外南宁市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44.08%,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

(四)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过去那种依靠消耗自然资源与资本积累来发展经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力资源尤其是那些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人自身的发展,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十三五”时期南宁市人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南宁市人口发展的态势来看,“十三五”期间南宁市仍保持低生育水平,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政策效益在“十三五”期间初步显现,但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人口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南宁市“十三五”时期人口可持续发展将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人口发展结构失衡加剧南宁市经济社会矛盾

首先,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仍将延续。国际公认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为103—107。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990年南宁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2000年为132,2010年为126,2015年为125。“十二五”期间,南宁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高的势头虽然得到扭转,但仍然在高位运行,预计“十三五”期间性别比偏高的状况仍然在高位运行。出生人口性别比高其长期负面影响将对适龄青年人婚姻带来冲击,男女数量的不均衡将造成大量适婚人群无法进入婚姻状态,不但造成社会问题,同时也影响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南宁市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的遏制,但是也带来了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现象。因此如何实施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使人口可持续发展,是南宁市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导致南宁市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人口年龄变化已引起了南宁市劳动力供给偏紧,由原来的无限供给转向了有限供给,在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南宁市还属于劳动力净流出地区,这更加剧了南宁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劳动力短缺的直接影响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近两年农民工平均工资涨幅超过15%,南宁市基本也处于这样的情况。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对南宁市以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尤其是产品出口企业影响较大。近年富士康等企业将南宁市的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国,劳动成本上升是主要原因之一。

劳动短缺不仅表现在城镇,农村劳动力短缺在“十三五”期间也会逐步凸显。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不是绝对数量的不足,而是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的短缺。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超过三分之二已经转移到城镇,农村劳动力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农业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考虑现代农业条件下的农村劳动力问题。

(三)养老服务需求快速上升,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十三五”时期南宁市人口老龄化将带动养老服务需求快速上升。

一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十二五”末,南宁市老年人人口为97万人,将近100万人。预计“十三”期末将会达到110万人。目前南宁市家庭户规模为3.2人/户,家庭规模小、子女少和人口流动导致家庭内部难以解决养老问题。二是养老服务需求也将升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养老社会化将成为必然。三是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养老服务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规定》指出,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要从国情出发,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努力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升级的重大力量。“十三五”时期是南宁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关键时期,发展养老服务业将成为南宁市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化水平提升任务艰巨

2015年南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3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08%,低于其他省会城市,两者相差15.24个百分点。在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南宁市产业工人的主体,作为南宁市常住人口一部分的近100万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为此,《南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提出具体目标,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0%以上,努力实现1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南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时期,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人的城镇化、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的落实阶段,任务繁重。如何健全农业人口市民化落户制度,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是“十三五”时期重点完成的任务。

(五)高级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短缺

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南宁市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人力资源保障。“十二五”时期南宁市人口素质虽然有了新的提高,但是高端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短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进一步改观。有关部门资料显示南宁市高级技工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大低于1%。高级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短缺极大制约南宁市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建议和对策

(一)积极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确保南宁市生育政策调整平稳有序

一是做好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人口发展影响的评估工作,建立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机制,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随时掌握生育情况,对出生人口进行动态监测。二是加快建立南宁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加快推进南宁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婚姻、生育、户籍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利用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强人口计生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提前根据人口变化调整规划,建设和调整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

(二)积极化解劳动力供需矛盾,着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第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第二,必须继续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障碍,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教育和培训两个环节实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更好结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扶持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降低它们在社保缴费、员工招聘和培训的成本,更好的发挥这些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第五,开发大量低龄老年人资源,实施好延迟退休政策。第六,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承担养老责任,逐步形成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其他社会成员和组织组成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真正从地域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人口集聚的结果,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要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程度,更多关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本地户籍还是外地户籍,无论是常住于此还是短暂就业,都要增强其归属感与尊严,促进其融入城市和市民化。

其次,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并就子女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条件及住房保障等方面予以保障。

最后,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简化落户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与劳动力》,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

2、《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