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票房下的文化危机

07.11.2014  20:37

       徐峥、黄渤主演的电影《心花路放》累计票房已达10.72亿元,成为2014年国产片票房冠军。国产影片屡屡突破十亿票房,从票房数据的角度方来看,似乎显示着中国文化产业正在走向繁荣。

  不过对这部夺取票房冠军的电影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心花路放》以更适合互联网逻辑的编段子形式迎合了大众消费需求,是一部切实迎合观众需求的好电影;也有人认为《心花路放》剧情拖沓、逻辑混乱,台词里充满着脏话、性暗示,立意低俗,是毋庸置疑的烂片。

  笔者在黄渤、徐峥和袁泉三个演员的号召下也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觉感慨。与以往国产喜剧烂片相似,《心花路放》充斥着大量无厘头的网络词语和表演而缺乏幽默感,它并不缺乏幽默感,它缺乏的是幽默的态度。

  幽默的本质是意外和借错。好的喜剧应该是讲了一个故事,让观众觉得情节本身的发展幽默可笑。而这部电影却是用两个男人一路寻找一夜情的故事外壳,塞进了各种搞笑甚至搞怪的段子,它们仅仅为了搞笑而存在,并非在讲述故事本身,给人一种愚弄观众的感觉,也导致整部电影背离了幽默的本质。

  或许这也说明了当下国产电影中的一个现象,那就是“非价值化”。国内知名电影研究学者戴锦华教授认为,无论是《小时代》、《后会无期》,还是《心花路放》,其成功是在于以价值展览的表象拒绝了价值表述。影片甚至无需(也许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情节链所必需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依托。

  与好莱坞大片相比,国内很多大片恰恰缺少核心价值的支撑,从而不能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力。让我们把视线再拉回到2014年初,看看票房超过十亿、排名第二的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部影片尽管票房数据惊人,但在豆瓣网、时光网的评价中仅有两颗星,大部分观影者都认为该片是一部烂片,甚至在2014年末的时候已经很少有观众能够记得这部影片。

  近日著名演员黄渤参演电影的票房总收入已经超过五十亿,人送外号“五十亿帝”。这也或许只能说明我们国家电影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不能作为国家文化实力和文化繁荣全部标准。在国内电影市场中,消费者不仅仅需要票房冠军,更需要能引发人们思考、传播正向价值的文艺作品。正如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电影屏幕是一个国家文化生态和大众心理的反映。文化需要作品来延续和传承,在《小时代》、《心花路放》等“非价值化”现象的文化产品里,大众消费者又得到了什么?或许只是high而已,面对这中国电影市场产业规模天文数字般的成长速度,繁荣的背后又是什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秦罔)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