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共话检察文学

07.08.2015  11:36
 

  “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记全国检察文学武河湿地笔会暨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  

 

 

 

7月29日,全国检察文学武河湿地笔会暨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现场。 

 

以全国模范检察官马俊欣为原型的微电影《温度》在会上首映。  

 

 

 

 

7月29日夜晚,诗歌朗诵会上,诗人们朗诵自己的诗歌。  

  2015年7月29日,全国检察文学武河湿地笔会暨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盛夏时节的湛蓝天空下,来自全国各地检察机关的文学爱好者和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举办了一场诗意的文学盛宴。

   扬帆远航的文学协会  

  此次会议的“重头戏”之一,就是由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张国臣副会长向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一届二次会议做的工作报告。

  张国臣在报告中总结了一次理事会以来文学协会的工作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他在报告中谈到,一届一次理事会以来,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为服务检察队伍建设和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个方面是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培养基层作者。把文学的社会性和协会的自身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人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积极创建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创作基地和方圆诗社联络点,邀请了陆天明、施战军等著名作家深入创作基地为广大会员现场授课和交流。主动联络各地的检察官,吸纳文学新人,发展壮大检察文学创作队伍,形成一个有活力、有责任、有理想、有作品、有成绩的检察文学创作阵营。

  “第二个方面,积极引导会员创作,检察文学初显繁荣。检察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让文学回归生活,让写作具有浓厚的当下意义。

  “第三个方面,积极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此次会议上,还举行了根据全国模范检察官马俊欣事迹拍摄的微电影《温度》的首映式。张国臣也在报告中提到,《温度》是一个创新,为检察文学写下了精彩的一页。

  “文学协会有几项计划。一是充分利用优势打造创作平台,陆续在全国选出35家创作基地,充分利用文学协会的公众微信号开拓新兴的文学源地。二是加强人才培训,筹备首届检察官高级研讨班。三是丰富活动内容,举办征文。今年协会将在山东、河北、内蒙、广西等地举行文学采风活动。给会员提供尽可能多去深入生活、深入一线的机会。四是启动检察人物写作计划,年内组织20名在当下非常活跃的青年作家到广大基层检察官中去,寻找写作对象。五是设置检察文学大奖,计划在1至2年内,筹措资金重点奖励优秀文学作品。

  在听取了大会报告后,中国检察官文联主席张耕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提出了几点意见。

  张耕强调,文学协会要坚持深入、持久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要以讲话为指导,始终坚持文学工作的正确方向,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于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服务于检察队伍建设,服务于基层和人民群众。坚持以检察官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检察官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在社会面前。让文艺创作扎根检察工作实践,贴近检察工作生活和基层。坚持以创作为根本和中心,不断地打造检察文学的精品力作,为检察官文联开展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提供素材。坚持“双百”方针,在组织创作的过程中,给进行文学创作的检察官和专家们自由宽松的氛围,让他们的艺术灵感得到充分发挥。坚持抓好文学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忠诚、担当、干净、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队伍。

   诗意中的检察文学  

  此次会议邀请的众多文学名家从文艺的角度对检察官文联和检察官这一职业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思敬在会上说:“检察官文联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业成员,因为它的成员是检察官。检察官是代表国家向腐败分子、向刑事犯罪分子提起公诉的正面形象,所以身上充满了正能量。而作家、诗人则是一个时代最前端、最敏感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下商品经济大潮和大众文化滚滚而来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一些低俗现象在所难免,但是不能人人都低俗,应当有中流砥柱来抵制这种低俗。这就像黑格尔说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心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留心脚下的事情,他们是没有未来的。’

  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会长,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着眼于检察文学的发展,提出三个需要重视的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检察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文化是人类思想的阳光,思想是指引人民生活的灯塔,检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检察文学是整个检察文化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一朵奇葩。从长远看,优秀的检察文学作品,对于转变执法理念,加强内心修养,提高思想素质,树立良好形象,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在深入学习贯彻领会中央会议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抓好检察文学创作,对展现检察官执法为民的生动实践,提高检察机关的公信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因地因时制宜,突出检察官的特色。我们所倡导的检察文学,不能脱离检察工作、脱离时代特色和本地实际。在发展和繁荣检察文学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人民中心意识,围绕检察工作进行文学创作。必须树立时代意识,结合时代特点和检察队伍的时代风貌进行创作。必须树立文化意识,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和历史底蕴进行文学创作。同时,文学创作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第三,检察文学要加强宣传力度,提升传播效力。在互联网时代,检察文学要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摆脱仅仅是自娱自乐的现象。加强对检察文学人才作品的宣传,让全社会通过检察文学了解检察、理解检察、支持检察,不断扩大系统内和系统外文艺创作者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充分用好各种检察媒体和社会媒体,不断加大对优秀检察人才和优秀检察成果的推荐力度,努力实现检察成果的最大化。

   让诗歌圆梦  

  7月29日晚,在美丽的武河湿地,大家带着对莲叶荷花、蓝天碧水的美好记忆,举行了诗歌研讨会和诗歌朗诵会。

  研讨会上,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检察官文联委员赵信首先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诗人自己的个性化和阅读的通畅总是有距离的,如果没有距离的话,诗人的个性化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这种距离很大,就会影响阅读的通畅。那么该如何把握这一距离……文采飞扬的讨论中,河北省曲州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理事温建军的发言引出了几个深刻的问题。

  什么是好的诗歌?他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和特有的词汇元素、符号、标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很多门类的综合,在大量繁杂的知识中找到个体的生命体验,才能在自我认知中形成独有的看法。同时,创作者还要拥有强大的独处能力。只有独处,去压制内心强大的孤独感,创作者才能自内而外地打开自己,才能有灵魂的显现。此外,创作者还要有对词汇敏感度的把握。

  其次,诗歌必须有足够的信息含量和技术含量。目前,诗歌创作中的理性回归已经不可回避,各种先锋实验诗歌早已登上舞台,跳出个人的情感小圈子,去体验一个“”,从而留给读者回味和思考,很有必要。

  《十月》杂志编辑,诗人谷禾则从诗人自身出发,提出“为什么而写诗?诗歌是写给谁的?”他认为,诗歌首先是写给诗人自己的,写诗是因为诗人对自己有话要说;其次诗歌是写给世界的,因为诗人和这个世界有话说;第三才是写给读者的,至于读者有多少,并不重要。诗人不是演员,诗歌也许不需要那么多的观众和听众。有一句话说得好:诗歌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诗歌不一定要每个人都能读到,如果有一个人读你的诗能读到一千遍,那么我宁可选择一个读一千遍的人而不是一千人每人读一遍。“不要过多地考虑读者接受不接受,读者来读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希望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的诗,诗歌本来就是小众化的艺术,有人能懂你,就足够了。

  谷禾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诗歌写什么?”他认为,诗人应该更多地关注周边的生活,去写出日常生活的诗句。如何发现诗意,呈现诗意是有难度的,但一个优秀的诗人是能做到的。“比如同样一片树叶,普通人笔下是一片树叶,诗人笔下的应该是一片树叶深处的星空和河流。”写作者还要力求表达得具体、准确、以少胜多。

  会议当晚,与会代表们在诗歌创作研讨会之后又举行了诗歌朗诵会,本次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在抑扬顿挫的颂诗声中落下了帷幕。诗歌之于文学,之于诗人,之于检察官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中国检察官文联常委刘红立在研讨会上的一句话可以做个总结:人的一生迟早要圆一个梦,而诗歌就是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