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一学生只因成绩不好要开“弱智证明”?

11.03.2015  15:31

  3月9日,新学期已开学第7天,12岁的韩军(化名)本应坐在南丹县三小教室里上课。但是因为家长与老师存在“误会”,他目前仍入学无望,只能干巴巴在家等着父亲为其转学。

  学生家长认为,因为小孩学习成绩差,老师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逼着”孩子不得不转学;而老师、校方否认因成绩差“拒收”一说,认为家长与学校、老师沟通不够,期待通过协商找到学校、家庭教育双赢,以免贻误孩子。

  家长质疑——

  成绩不好入学要开“弱智证明”


  韩军4年级前一直在老家南丹县吾隘镇德竹小学就读。2014年秋季学期,为给小孩更好的教育条件,父母托关系,按照划片区就近入学的原则,把韩军转入南丹县三小五(1)班就读。

  据韩军母亲罗桂珍介绍,由于儿子基础较差,刚转学时班主任陈老师就当面进行了一些基础测试,由于小孩表现不好,班主任不愿接收。最后经过中间人说情,以及自己作出“小孩如果跟不上,下学期就转走”的口头承诺,班主任才勉强接收小孩入学。

  中间人陈剑秋老人也证实,韩军的确是自己出面帮忙转入南丹县三小就读的。当初因为基础不好,当面测试也不过关,最后还是自己求情才转学成功。

  韩军告诉记者,一个学期以来,虽然家长也花钱请家庭老师进行校外培训,然而,由于自己基础不好,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拖了班级后腿”,导致老师对自己有“偏见”,经常挨老师批评。

  据韩军舅舅罗启永介绍,由于韩军父母不在身边,上学期段考后他参加了一次学生家长会。由于韩军再次“拖了后腿”,班主任就曾委婉要求韩军“中途转学”,最后因为是期中而作罢。

  据韩军父亲韩开勇介绍,3月2日他到学校办理新学期入学手续时,再次遭到了班主任陈老师和语文科覃老师的“冷待”,迟迟不给办理。双方语言纠缠下,老师冒出了“这个学生我们管不了”“你去医院开个弱智证明来”等话语。

  “成绩不好我们不怪老师,但不能说这种伤人自尊的话。”韩开勇说,自己当时很气愤,当天下午就办理了转学手续,“都闹这份上了,小孩在学校也呆不下去了。”

   老师回应——

  不存在“拒收”,家长有误解


  对于韩军家长的说法,3月6日,记者到南丹县三小进行求证。

  据班主任陈老师介绍,当初韩军转学过来时,由于认为他的学籍证上的分数有“水分”,所以进行了当面检测,发现韩军的确存在基础不好情况。由于韩军符合转学条件,且家长也口头承诺“监督孩子学习,如果实在跟不上再转学回去”,因此就接收韩军入班学习。

  一个学期下来,韩军偶有和同学打架现象,老师也进行公平教育批评。最严重的一次则是,韩军带一个男同学回家玩耍,几天时间找不见人,让学校、家长担忧不已。由于韩军家长经常不在小孩身边,因此老师建议,家长要不在身边照顾教育小孩,要不转学。

  语文科覃老师说,由于韩军之前在乡下就读,不适应县城小学的新课改教学方式,而新课改需要父母的参与,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韩军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有较大差距。

  对于家长的因成绩差“拒收”,以及报名入学要开“弱智证明”的质疑,陈老师和覃老师予以否认。陈老师说,他当天之所以不及时办理入学手续,是要与家长探讨新学期的学校、家庭教育方法,要求家长兑现“在身边照顾小孩”等入学条件。“可能家长存在误解,认为老师刻意为难自己,最后才发生不愉快。”

  但韩军父亲韩开勇说,老师的确说过伤自尊的话,因此,气愤之下办理了转学手续。

   破解纠纷——

  协商教育双赢,以免贻误孩子


  根据《南丹县教育局保障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报名条件为,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且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该县已取得暂住证,同时其父母至少一人或法定监护人与该县用人单位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的,可以在该县申请就学。

  据南丹县三小覃校长介绍,目前南丹城区所有小学实行新课改教学,流动人口学生的确存在不适应问题,因此,转学学生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教学,才能实现学校、家庭教育双赢。

  “学校绝对不允许歧视学生现象发生。”覃校长说,直至记者采访当天,她才懂得事件始末,家长、老师肯定存在误解,才导致“再转学”现象发生,“不能因为误解、冲动而贻误孩子”。

  陈剑秋老人也感觉“好心办了坏事”。她说,小孩成长进步是家长、老师的共同愿望,或许双方存在沟通误会,但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协商,尽快圆了小孩的上学愿望。

  记者从南丹县教育局基教股获悉,老师绩效、奖励考核的确与教学成绩等挂钩,但绝对不允许学校存在用“有色眼镜”对待学生现象。尽管每个学校的教育督促手段不同,但初衷必须是用行动关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接受公平的教育。

  对于韩军来说,当务之急的是,如何才能尽快入学。(河池日报记者 张锐锐 见习记者 龙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