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强基础惠民生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档

21.04.2016  17:27

公共文化服务只有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才能与民同乐、惠泽大众。基于此,近年来,南宁市坚持找准载体,推行送种结合,将孵化基层文化阵地与供给优质文化服务有效链接,在育精品、惠民生中走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档的路子。

一是推行送种结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基层群众文化的内力来源于群众参与的热度与广度。近年来,我市将“播撒文化种子”与“激励群众参与”建立深度关联,一方面着眼夯实载体,孵化基层阵地,自2015年起推出贯穿全年的“百姓大舞台想秀你就来”南宁民歌湖周周演百场文化活动,固定打造百姓文化周末,从2015年3月至今已累计完成各类演出151场,参与群众达45万多人,发展出首府文化民生的新样本;另一方面着眼扩大参与,强化基层育种,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春风行”培训服务、扶持乡村社区百支文艺队等活动,培养群众文化的“领头雁”,助推基层文艺从“要我唱”到“我要唱”转型,不断点燃繁荣城乡文化的星星之火,目前,我市所扶持的乡村社区文艺队已达800支,有力带动了首府公共文化全面开花。

二是推行提标扩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亲民化。围绕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大配送、大循环格局,我市全面推进各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因地制宜发展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以活动为载体,形成公益讲坛、展览展示、艺术培训、绘本阅读等公益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力求实现文化便民、文化惠民及文化悦民。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整合资源推出“北部湾文化传媒网”,开展“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掌上服务,使“自上而下”的单向供给向“自下而上”的交互供给持续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

三是推行品牌战略,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开启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品供给”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强化精品引进,由政府支持、院团运作,开展低价惠民的“美丽南宁大舞台”艺术精品演出活动,全年推出8-12场中外经典剧目演出,由此刺激精品文化消费,逐步养成南宁人在家门口看名优演出的新方式;二是强化精品培育,指导助推县区群文品牌建设,重点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凝聚本土文化的内生力,激活乡村文化的自信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县区每年开展的群文活动已逾3000场,“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已入常态。三是强化精品展演,集聚平台效应,常态举办“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新会书院邕州神韵粤(邕)剧演出”等活动,年均开展各类演出200余场,为群众展现风采搭建舞台,不断拓展首府文化的外向特色,激情演绎基层文艺的百花齐放。

四是推行刚性制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科学规划城市重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布局,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乡村社区文艺队扶持、文化馆站公益培训等具体标准由“”入“”,积极寻求供需之间的最大匹配度,全面提升硬件设施配给和软件文化服务,确保建设有标准,效果可评估,目前,全市已完成64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48家农家书屋、1395个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不断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