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拟出台政策 确保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建设发展

23.05.2016  11:09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 彭媛媛)日前,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关于促进我市国家非遗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议案》调查报告,市人大科教文卫委提出建议,应尽快制定出台《南宁市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南宁市地方戏曲发展专项基金等内容,确保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建设发展。

  地方戏曲遇传承难题

  据了解,南宁现共有7个地方戏曲剧种,分别是南派粤剧、邕剧、丝弦戏、壮族采茶戏、师公戏、傩戏和壮歌剧。其中,南派粤剧、邕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丝弦戏、壮族采茶戏、师公戏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傩戏、壮歌剧是市级非遗项目。目前,南宁市地方戏曲多数处于自发传承状态,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保护意识淡薄、院团建设力度不够、传承者缺乏、软硬件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地方戏曲在承载地方文化精髓、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市人大科教文卫委提出建议,制定出台《南宁市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南宁市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促进会、设立南宁市地方戏曲发展专项基金等,尽快解决地方戏曲面临的主要矛盾问题。

  创新制度壮大传承力量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可以壮大保护传承力量。在议案调查组走访调研中发现,南宁市戏曲演员队伍异常薄弱,如刀马旦、老旦、武净、末等行当人才都处于空白,其他主要行当均只有1到2人,绝大多数演员要身兼多个行当,无法形成戏曲专业性行当人才梯队。

  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建议,可借鉴金华、杭州等地区的先进做法,出台南宁市戏曲人才专项政策,实施戏曲院团艺术和技术岗位职务序列改革,建立艺衔制和技衔制以及相配套的薪酬体系。

  建议恢复戏曲演出剧场

  目前,由于城市发展变迁,一些老百姓曾经熟悉的戏曲演出场所已经不复存在。虽然南宁市民族艺术基础新剧场即将投入使用,但由于剧场位置较为偏远,不利于群众出行看戏。

  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建议,可考虑在市中心城区建设1到2个戏曲演出剧场,恢复人民剧场、人民戏院、南宁邕剧院等场所;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建成的民歌湖水上舞台、南宁孔庙等场地,开展创作排演,策划举办驻场戏曲惠民演出。

  另外,还可以通过剧目征集、选题、约稿等方式,面向全区、全国征集舞台戏曲剧本,挖掘和打造一批有本土特色文化的精品剧目。

编辑:蒋卫